近日,“桂字号”农业品牌媒体采风活动走进广西柳州市,深入鱼峰区螺蛳粉产业园、融水苗族自治县大苗山红茶核心产区、融安县金桔产业基地等地,探访“桂字号”农产品如何构建特色鲜明、链条完整、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工业化理念:螺蛳粉释放“桂字号”产业新动能
走进鱼峰区螺蛳粉产业园,在自动化生产线上,袋装螺蛳粉有序产出。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流程,正是柳州推动地方特色产品迈向产业化、品牌化的一个缩影。
▲柳州市鱼峰区一家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在作业(黄月芬摄)
“我们柳州螺蛳粉产业园每天产销突破300万袋,全球70%的袋装螺蛳粉都来自这里。柳州把一碗粉做成了一个产业,也打造出柳州走向世界的新名片。”螺蛳粉产业园讲解员何诗敏介绍。
近年来,柳州市持续深化“米粉+产业+文旅”融合路径,形成涵盖原料种养、集中加工、物流仓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全链条产业体系。2024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为759.6亿元,在全国各地遍布着4.9万家螺蛳粉实体店,预包装柳州螺蛳粉更是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依托“桂字号”品牌打造,柳州持续释放“地方风味即是产业动能”的价值潜力。以螺蛳粉文化展馆为载体,当地通过展陈叙事、消费体验、品牌活动等方式,重构“街边小吃”到“城市名片”的传播路径,打造兼具制造力、组织力与传播力的“柳州模式”,在多元融合中实现产业跃迁。据悉,2024年,柳州螺蛳粉品牌价值达125.59亿元,排名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第27位。日前,柳州螺蛳粉入选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
生态赋能:红茶孕育“桂字号”品牌势能
云雾缭绕的山间,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大苗山茶园,茶香扑鼻而来。茶园负责人韦德华沿路讲解:“我们家现在经营的这1100亩茶园,是我2014年返乡创业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如今平均每天能为农户带来150到300元的收入。”他说,“在我们这里,把一片叶子管好,就是把一群人的生活托起来。”
▲融水苗族自治县大苗山茶园春意盎然(刘铮摄)
依托400-1300米海拔与81.77%森林覆盖率的优势,大苗山红茶形成了高湿、低温、弱光的独特生长条件,成就其香气馥郁、口感绵柔的优良品质,2020年获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认证,2024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
目前,融水县茶园面积达3.6万亩,年产干茶990吨,产值近2亿元,融水县22家茶企中8家通过SC认证,4家为市级龙头,初步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围绕“桂字号”品牌导向,当地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带动、文化赋能”的发展逻辑。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茶园认领+古树茶育苗”等模式,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深度参与茶园管护与加工。
与此同时,依托苗族“打油茶”习俗,当地积极探索“茶文化+生态研学+民族体验”融合模式,赋予产品以文化温度,不断拓展品牌内涵与消费场景。
科技驱动:金桔夯实“桂字号”振兴支撑力
走进位于融安县的一片智慧果园,成排金桔树泛出亮泽绿意。果园负责人韦小东指着手机屏幕演示道:“我们果园每一棵树的灌溉和施肥都能在手机上精准控制,一部手机就能管一百亩。去年这片果园产值400多万元,今年预估能突破500万元。”
▲一排排金桔树充满生机(黄月芬摄)
得益于科技和标准的“双轮驱动”,融安金桔逐步打开高端消费市场。果品不仅畅销江浙沪、京津冀等主销区,还进入多个大型商超。韦小东说:“我们希望从一棵树的精细管理,走出一条振兴一方的产业路径。”
作为“桂字号”品牌体系中的标志性果品,融安金桔在历经百年栽培基础上,加快实现从原产地种植向全产业链发展的战略跃升。据统计,当前融安县金桔种植面积达22.6万亩,年产量27万吨,产业总产值近百亿元,品牌价值突破59亿元。金桔产业辐射带动10万农户、4万脱贫人口,构筑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
如果说科技管护为果实丰收打下基础,另一端的深加工则让金桔焕发出更大的商业潜力。在一家金桔深加工企业,经过切片冷冻、冻干处理的金桔果片、果茶、果膏等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该企业负责人张开量介绍:“我们加工主要用的是二级果,既减少浪费,又延伸了产品价值链,还能提供大量用工岗位。”目前,由企业生产的金桔冻干片产品已进入全国多地商超、电商平台,展现出高端水果加工赛道中的“桂字号”力量。
从“一碗粉”到“一杯茶”再到“一颗金桔”,柳州三地“桂字号”产业不仅构筑起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图谱,更体现出广西区域品牌在乡村振兴与农业转型中的深层价值,为全国农业品牌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编辑 莫妮娜
责编 钟亮
审核 练才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