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星级酒店的自助餐厅,年轻人手持手机核销9.9元的早餐团购券,熟练地挑选着现做的班尼迪克蛋和鲜榨果汁。这种“用快餐价格吃豪华早餐”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大城市悄然兴起。从“坐着公交去酒吧,该省省该花花”转变为“可以买贵的,但绝不能买贵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已然升级:可以追求品质,但必须物超所值。
星级早餐与剩菜盲盒——高性价比消费的智慧之选
今年以来,高端酒店纷纷放下身段拥抱大众市场。部分酒店推出价格亲民的早餐自助,并搭配次卡、周卡、月卡、年卡等套餐活动。
以济南君瑞酒店为例,其推出的6999元自助餐年卡(工作日早晚餐任选、周末仅提供午餐,平均一顿约19.17元),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选择;重庆富丽戴斯温德姆酒店则以9.9元的单人早餐自助,成功地引发消费者的关注。此外,还有酒店将目光投向烘焙赛道,推出低价生日蛋糕,与传统蛋糕店展开竞争。
在湖南工作的张莎便是这一消费理念的践行者。她办理了当地五星级酒店的早餐月卡,每月300元,日均花费仅10元。“为了坚持去吃早餐,我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双休日晚起一会儿,刚好能赶上brunch(早午餐)。”张莎表示,若能坚持前往就餐,性价比相当高。
文化和旅游部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在全国星级饭店营业收入中,餐饮收入占比超过三成。在全国星级饭店营收整体略有下滑的大背景下,开源成为众多星级饭店的必然选择。万亿级的早餐市场成为他们转型的试验田,通过口碑与服务吸引更多潜在客户,成为这些酒店积极探索的重要路径。
除了低价早餐券,餐饮店甚至五星级酒店的“剩菜盲盒”也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剩菜盲盒”并非指真正吃剩下的饭菜,而是特指余量食物,如临期食品、包装有破损或品相不完美的食品等。商家将这些余量食物包装成“盲盒”,打折出售,既能实现“去库存、降成本”的目的,又能为消费者带来实惠,同时还能有效减少食物浪费,践行环保理念。
对于消费者而言,“剩菜盲盒”相比于传统的降价促销,其内容和形式更具趣味性,反映出年轻人消费心理的变化。
北京00后上班族郑洁坦言,她并不热衷购买打折促销的商品,但“剩菜盲盒”的不确定性让她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每一次拆封都是一次未知的惊喜。最初被低价吸引的她,如今已成为“剩菜盲盒”的忠实粉丝,每周会购买1—2次面包盲盒。
“有的店并非每天都会推出盲盒,商品种类也与当日售卖情况有关。如果库存较多,折扣力度有时能达到三四折。”郑洁表示,“剩菜盲盒”不仅帮她省钱,还为低碳生活助力。
这种创新销售模式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目光,也为商家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一些豪华型酒店开始销售“剩菜盲盒”,以实惠价格提供剩余食物,既减少了浪费,又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对新鲜体验的追求。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商家可以将环保理念融入产品设计和生产中,推出环保材料制成的商品或提供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方案。这有助于吸引注重环保的年轻消费者,提升品牌形象。商家还可以与二手交易平台合作,鼓励年轻消费者参与二手交易。这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能为商家带来新的销售机会和利润增长点。
奥莱折扣与出清经济——理性消费的精细化实践
按需购买超市“出清”产品、去奥莱购买“捡漏”商品,这种新兴消费方式正促使商家在促销领域玩出更多花样。
▲低价出清商品也吸引了消费者前去“捡漏”。王小月/摄
记者在北京盒马奥莱角门店看到,尽管店铺面积远小于盒马常规店铺,但人流量却不少。部分主打商品明确标注了优惠价格,还有一些商品需扫描二维码,才能查看优惠前后的价格差异。
在附近居住的95后小付告诉记者,他时不时会前往店里探寻有无特价商品。对于一些短保质期商品,在最后一天的价格往往只有正价的零头,在奥莱店购物有一种淘宝的乐趣。“我已经加入了店铺社群,每天社群管家都会发布特价商品信息。有时看到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会忍不住购买。”小付说。
刚工作不久的00后康康则称,她每天下班都会去逛一逛,购买一些特价菜,为第二天的饭菜做准备。
事实上,不少超市晚间“出清”生鲜食品已成为一种常态。不同超市的“出清”策略各有侧重,有的对生鲜进行全面处理,有的则侧重于现场烹制的食品,有的“出清”商品中甚至还包括鲜花等品类。
部分超市工作人员表示,晚间“出清”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浪费,另一方面也是为回馈消费者。一般晚上8点以后来逛超市的顾客很少购买熟食,如果当天晚上卖不掉,闭店后只能报废处理。如果以优惠价格卖给消费者,超市不仅不会亏本,还能成为吸引客源的一种方式。
循环生活与圈层文化——消费态度的多维升级
不难看出,随着理性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年轻消费者在购物时会更仔细地比较不同品牌和产品的性能、质量和价格,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商品。他们不再轻易被品牌效应左右,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价值和使用体验。
王鹏表示,当前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已经从过去的“该省省该花花”升级为“可以买贵的,但绝不能买贵了”。这一转变体现了年轻一代在消费决策中的理性回归,他们更加注重性价比和实际需求,而非盲目追求品牌或价格。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柏文喜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当前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呈现出理性化与多元化的特征。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奢侈品或品牌,而是更加注重商品的性价比和实际价值。在购物时,年轻人会频繁比价,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商品。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体现了他们对消费的“祛魅”,不再被华丽的广告和营销手段迷惑,而是基于真实的需求和感受进行消费。
在社交平台上,“精简长期主义”“循环生活”“自带主义”等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在精简生活趋势下,不少网友主张尽可能地把物品“用回本”,消费可以“既聪明又有态度”。
此外,循环消费也逐渐被当代年轻人所接受,他们也开始重新定义“二手”,享受“循环”带来的乐趣,更加注重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除了关注商品的实用性和价格,年轻消费者还注重消费带来的情绪价值和体验感。张莎说,尽管在日常花销上“精打细算”,但她愿意为一场沉浸式的演出或一次小众的旅行买单,因为这些消费行为能够带来独特的体验和情感满足。
柏文喜表示,年轻人越来越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新趋势。他们倾向于选择环保产品,如二手商品、新能源汽车等,这种消费观念不仅体现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反映了他们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与此同时,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呈现出圈层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希望通过消费来表达自我,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形成了独特的消费文化和社交圈子,如电竞、二次元等。这种圈层化消费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编辑 莫妮娜
责编 钟亮
审核 练才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