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徐庆成
城区机构养老服务设施,每处规模宜300床左右;选址远离污染源、噪声源;老年人居室宜邻近设置无障碍卫生间……日前,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广西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如何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提出了明确要求。据悉,《标准》适用于广西设区市、乡镇养老服务设施配建。
分类
分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
据悉,广西是全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较早的省区之一,预计2025年,我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1000万人,人口老龄化率达20%以上,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广西制定了《标准》。
按照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标准》将养老服务设施分为集中式(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和分散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两类。其中,前者主要提供住宿、生活照料、健康护理、文化娱乐等综合服务,后者能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精神文化、休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标准》明确,城市地区养老设施按设施配置,可划分为城市级、街道级(15分钟生活圈)和社区级(5分钟生活圈)。其中,15分钟生活圈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5分钟生活圈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乡镇地区分散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应结合(集)镇区、村庄管辖范围及常住人口规模等因素分级合理设置。
选址
应远离污染源、噪声源
养老服务设施规划选址有什么讲究?《标准》提出,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的一部分,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应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养老服务资源与医疗卫生资源,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及空间布局。在建筑设计风格上,体现地方建筑特色。
养老服务设施与其他功能综合设置时,应满足安全、卫生等条件,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避免干扰。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寒、防灾及管理等要求,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区;选择在具有良好基础设施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的地段布置,宜靠近医疗设施、公共绿地等;选择在交通便捷、方便可达的地段布置,但应避开对外公路、快速路及交通量大的交叉路口等地段,避开繁华商业区;应远离污染源、噪声源及危险品的生产储运等用地。
场地
出入口应保证救护车直达
在场地规划方面,《标准》明确,养老服务设施应为老年人设室外活动场地,地面应平整防滑、排水畅通。外活动场地交通组织应便捷流畅,满足消防、疏散、运输要求的同时,避免车辆对人员通行的影响;场地道路应保证救护车辆能停靠在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处,且与建筑的紧急送医通道相连,并满足相关无障碍要求。场地内人车要分行,并设置公共停车位。
养老服务设施进行适老化设计,具体部位包括交通空间(主要出入口、门厅、走廊、楼梯、坡道、电梯)、生活空间(供老年人生活使用的入户空间、卧室、休息室、起居室<厅>、餐厅、卫生间、盥洗室、浴室、厨房、阳台、露台)和公共活动或服务空间(开展各类文娱、健身、康复、医疗卫生、商业、接待等活动或服务的公共区域)。适老化设计标识,应清晰简洁、易于辨识。
此外,室外的临水和临空的活动场所、踏步及坡道等设施,应设置安全提示、安全护栏、扶手及照明设施;老年人集中活动场地附近设置配有适老化设施的公共厕所或公共卫生间。
智能化
应多设紧急呼叫信号装置
未来,“智慧养老”是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方向。《标准》提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应设有线电视、电话及信息网络、安全技术防范、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等智能化系统。老年人起居室(厅)及多功能活动室等多个空间宜设置无线AP。
建筑室内及室外活动场所宜设置人员定位及状态监护系统,对特殊人群应设防走失装置。室外公共活动区域及室内活动空间应多设置求助呼叫信号装置,并保障老年人方便触及。
集中式养老服务设施宜设置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网络、智能终端、电话、窗口等服务形式,为老年人、家属提供紧急救助、健康管理、精神慰藉、信息咨询、家政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
编辑 黄璐露
责编 杨双竹
审核 段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