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建设语言博物馆,开设方言兴趣班,如何更好地留住乡音?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艺 闫芬丽

《哪吒2》票房不断刷新纪录,电影中重要人物太乙真人的四川口音,为电影增添了不少乐趣;近年来,成都、广州、天津、西安等地运用本地方言设计文创产品,也颇受消费者青睐,带动了当地文旅发展。在广西这片“语言富矿区”,方言、民族语言保护逐渐得到重视,许多人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留住乡音。

广西语言资源保护硕果多

留住乡音,传承乡情,是一份重任。经过多年深耕细作,广西语言资源保护这棵大树已结出累累硕果。

贺州学院教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家组成员邓玉荣介绍,为保护与保存丰富的语言资源,2012年,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广西库建设启动,广西成为全国开展此项工作的五个试点省区之一;2015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工程启动,广西作为其中重要的地区,多所高校参与了保护工作。十余年间,广西完成了218个语言资源保护调查点项目建设,调查收集原始文本约1679万字、音视频数据约124万条,基本实现广西世居民族语言全覆盖。

广西还建成两家语言博物馆。2016年,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建成开放,让广西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实体语言博物馆的省区。2019年,广西第二家语言博物馆在广西民族大学建成。

▲广西民族大学语言博物馆的相关藏书。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李艺摄

此外,广西出版了《中国语言资源集·广西(汉语方言)》共7卷420余万字,生动展示了当地方言与方言文化的整体面貌。

记者从自治区民宗委了解到,广西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同样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以来,广西先后完成74个语言点的调查采集,以及“广西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项目(二期)”40个点资料整理、转写、标注及翻译;编辑出版《广西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丛书》进度取得突破,审定5册书稿提交出版社。完成典藏丛书《宁明壮语》《金秀勉语》初稿,摄制《语言里的“三交”密码》《共话家园》系列微课、微视频等。

勇敢说母语是最好的传承

游戏、影视、文创、短视频……搭上跨界融合的快车,“方言+N”成为流量密码,越来越多的地方将方言纳入本地文化产业布局。广西同样在不停创新,积极传承语言文化。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春梅说,每个人都是保护方言、民族语言的文化使者,我们不要因为地方口音,就羞于说自己的母语,要对自己的母语有自豪感。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留下语言标本,让后人知道,家乡话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广西有不少学校开设了地方语言课程相关的兴趣班,传承本土方言文化。如南宁市解放路小学通过民谣学习引导孩子传承南宁白话;南宁市玉洞小学作为“白话童谣”传承基地,入选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

将方言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对于语言的传承,还可以尝试哪些新方式?业内人士建议,可以设计以方言为主题的旅游线路,让游客学习简单方言、欣赏方言戏曲深入体验方言文化;也可以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如印有方言的T恤、环保袋、手机壳等,把母语传承融入日常生活,让人们能触摸到文化的温度,自然而然地成为母语的传播者。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让方言研究焕发出新的生机。开发基于方言大数据的文化产品,如方言地图、方言文化App等,可增强母语传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丁春霞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