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艺 闫芬丽
“可爱”“上头”“搞笑”,在网络上,对于广西口音有多种评价。此前,南宁高新区一家水果摊用五种语言售卖水果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此前报道】为什么广西人说话这么好听?这可能是因为广西是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广西不但汉语方言众多,还受到了多种民族语言尤其是壮语的影响。
粤语进广西后声调变丰富
据《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记载,粤语通过水路、陆路入桂后,因广西其他方言和民族语言众多,粤语也演化出了不同的差异。例如,广西南宁、梧州等沿江白话多接近广州及珠江三角洲粤语,玉林、廉州等地白话却与平话有相同之处。粤语入桂后,声调变丰富了。粤语有9个声调、6个音调。但一到广西,南宁白话声调有9个,玉林白话的声调有10个,桂平麻垌的粤语声调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4个;廉州白话语音系统相对简单,声调7个。
广西不同片区的粤语,对同一事物的表达也不一样,但都保留了不少古意。例如,普通话中的“锅”,玉林、廉州白话称“铛”,就是中学语文课文《阿房宫赋》里“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中的“铛”;南宁、梧州白话称之为“镬”,最早见于殷代甲骨文,是古代煮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古时指无足的鼎。
南宁白话中,把吃东西“噎着”称之为“卡ging(第三声)”,这指的就是“卡颈”,即卡脖子、卡喉咙的意思,也是一种有趣的表达方式。
▲2023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开幕式 上,演员正在表演舞蹈。(资料图)
“友仔友女”和壮语有关系
“友仔”“友女”,是南宁人再熟悉不过的两个特色词语。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两个词语,表述方式其实都跟壮语有关。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春梅介绍,“友仔”“友女”,按照普通话的表述,应说成“男友”“女友”。但南宁人这样颠倒的表达语序,明显是受到了壮语的影响。与汉语相比,壮语的语序比较特别,先表达事物本身,再表达事物形象,这与汉语是相反的。例如,汉语说“红”“花”,壮语说的就是“花”“红”;汉语说“大”“树”,壮语说“树”“大”。
很多广西人的说话方式不知不觉都受到壮语影响。普通话中,“雨下了一夜,下到了天亮”这句话在广西人的嘴里,通常表述为“下雨下到天亮去”。这里的“去”,是一个“使成事态助词”,句末加“去”强调事件的结果或状态达到极深或出人意料的程度。这也是壮语的一种典型表述方式。
壮语在表示形容词或动词的程度时,往往在形容词或动词后面加上一个“多”。南宁白话、南宁平话、柳州官话仿照壮语的方式,有很多类似的表达。比如“今天很冷”这句话,柳州官话会表达成“今天冷多”,南宁白话会说“今日冷多啊”。
都是平话为何互相听不懂
平话作为广西的特色方言,可分为桂南、桂北两种次方言。《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记载,桂南平话以南宁郊区平话为代表,桂北平话以桂林郊区平话为代表。桂南、桂北平话虽有共同点,但因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发展到今天,差异已颇为明显。因此,讲桂南、桂北平话的人彼此无法通话。桂南平话区内部一致性较大,彼此间通话并不困难。桂北平话区大部分能互相通话,少部分地区彼此无法通话。
桂南平话声调十分丰富,如南宁的亭子、心圩、沙井平话都有10个声调。南宁的平话也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特色。例如,它们会把“磁铁”叫作“摄石”,这是磁铁的古称之一;普通话“小米”则是“粟禾”,普通话的“谷场”叫做“禾堂”。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丁春霞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