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唐晓燕 文/图
姓氏是一种家族的传承,每个姓氏背后,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且总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广西有不少特别的姓氏比较少见,甚至罕见,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族群结构、文化传承、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即日起,南国早报特别推出“我的姓氏很特别”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分享特别姓氏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广西这些特别姓氏的独特故事。
“我姓盆,盆子的盆,比盘子要大,能装更多的福气和好运……”61岁的盆小妹满脸笑容,介绍自己的姓。作为非常稀有的姓氏,盆姓在全国约有6000人,而在灌阳县水车镇江塘村就超310人姓盆。他们在山清水秀的家园里,延续着祖辈传下来的习俗,渴望将特色文化代代相传,把幸福和美满装进他们特有的“盆”里。
7月11日临近中午,在江塘村上亩田屯村民盆玉峰家里,他的堂姐盆小妹及村上几名盆姓邻居正在聚餐。炖上一大锅猪骨头,大家围坐在一起,各自倒满一碗水酒,边吃边愉快地聊天。
▲几个盆姓村民聚在一起吃饭喝酒。
江塘村有1630多口人,盆姓集中在上亩田屯和塘尾底屯。上亩田屯有140多人姓盆,超过该屯人口的98%,而塘尾底屯姓盆的则有170人。
▲上亩田屯的盆姓村民。
相关资料显示,盆姓由“盆成”复姓而来,非常稀有,在山东、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和广西都有分布。广西的盆姓为瑶族,《灌阳县志》记载,盆姓始祖盘庚山郎,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迁入灌阳,因为当时瑶族规矩,同姓不能通婚,所以将盘改为盆,定居在水车镇江塘村塘尾底等地。
人们吃饭的器物,如盘、碗、盆都是姓,相较于盘姓,盆姓更为少见。每当跟别人介绍姓氏时,盆玉峰都要强调:“我姓盆,洗脸盆的盆。”
“我们说话带着口音,加上这个姓又少见,别人总以为是姓彭。所以总要解释是脸盆的盆、饭盆的盆、盆子的盆。”盆小妹笑着对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说。
今年55岁的盆玉峰,一家4口除了妻子都姓盆。在他记忆中,祖辈早年从江西搬到湖南,再进入广西,从全州东山搬到了灌阳,定居江塘村。
盆玉峰介绍说:“我们都是瑶族,祖辈从盘姓改成盆姓。有的人后来又把姓改回了盘,但上亩田这里没有人改,一代代传下来,现在村上姓盆的人比以前多。”
盆小妹开玩笑说:“盆子比盘子要大,装得多,可以把更多的运气和财气都装进来,挺好的!”她一家人都姓盆,“能装更多的福气”。
由于村上的盆姓都是瑶族,每年一些特别的节庆习俗让村子格外热闹。比如,每到割稻谷的时候,他们会接上女方的亲戚来村里好好吃上一顿,这时,家家户户都提着酒赶来,喝一场热热闹闹的“娘婆酒”。
盆姓村民告诉记者,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盆姓人家家户户会吃乌米饭,“把糯米染成乌黑的颜色,这种颜色像牛粪,感谢牛为我们耕田。”还有农历二月二的“避鸟节”、除夕头一天过小年等,都是他们的习俗。
盆玉峰拿出一本写着“盆瑶”二字的本子,认真地翻看着。他告诉记者,这是村里一名已去世的老人生前整理的关于盆姓家族的溯源文稿。根据其整理的文字内容,他们由盘姓改为盆姓已有200多年,而陆续迁至上亩田屯定居则是在1966年。
▲盆玉峰拿出盆姓溯源文稿翻看。
让盆玉峰担忧的是,随着年轻人长大并外出务工,了解谱系的人越来越少,会讲瑶话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他希望后辈能多了解一些属于他们这个姓氏的历史和故事。
在采访中,几名上了年纪的盆姓村民也表达了对瑶族传统手工艺传承难的担忧。比如传统服饰制作、手工艺品制作等,随着掌握这些技艺的老人的离开,没有年轻人接上棒,有些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灌阳县史志研究室副主任唐大荣介绍,近年来,灌阳县重视对一些传统特色节日挖掘,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特色节庆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了解特色民俗。“下一步,我们考虑通过开课等方式,把瑶话传承下去,把手艺一代一代传下去。”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