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都是弹琴蛙,名字大不同!物种为何频繁“上新”?丨报告,发现新物种!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巫碧燕 张文卉

近年来,广西物种频繁“上新”,不少民众关注背后的“推手”。专家表示,这是常年积累、技术进步、资金人才持续投入带来的喜人变化。

▲全州樱花。蒋日红摄

“收集标本是发现新物种的第一步,需要日积月累地打好基础。”受访学者表示,近年来,广西“道路村村通”“5G信息高速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加上标本压制、保存技术的完善,不仅让科研工作者能更便捷地进入山野,也让广西各个科研院所的标本数量高速增长。

.

以1935年建馆的广西植物标本馆为例,目前该馆已收藏了55万份植物标本,馆藏标本年代最早的采集于1889年。近几年来,标本馆的标本以每年1万~2万份的数量在增长。

▲研究人员正在做分子实验。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卉摄。

DNA测序等新技术的应用,在过去把形态、生理结构相近的物种笼统归为一类的基础上,又让同一物种可能细分出几个新物种。例如,被誉为“天才音乐家”的弹琴蛙,遍布华南地区,蛙声十分悦耳,但是,广西多地的弹琴蛙一度被认为是同一个物种。

广西自然博物馆馆长莫运明介绍,近十年来,广西科学家对分布在广西多地的弹琴蛙进行取样、比较、鉴定后,才发现这些弹琴蛙其实对应着湘琴蛙和雷山琴蛙2个新记录,以及桂北琴蛙、瑶琴蛙、广西琴蛙和十万大山琴蛙4个新种

▲广西琴蛙。林莉摄

资金持续投入,也是物种频繁“上新”的一个重要“推手”。在专项资金支持下,广西自然博物馆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团队在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广西)大石围天坑—三门海天窗片区,发现了两栖爬行动物70多种,包括荔波睑虎、鹰氏壁虎等10多种本地区新记录物种或疑似新物种。

开展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综合能力建设,支持重要湿地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也有望发现更多的新物种。2023年,全区统筹资金2.33亿元用于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本底调查、综合科考、评估论证等。

莫运明对分类学研究队伍的发展壮大深有体会:“多年前,全区只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少数高校能够做分类学研究,现在,南宁师范大学、北部湾大学等高校,也组建了相关学科的实验室。”

今年世界海洋日期间,广西科学院副研究员陈默走进6所中小学,开展布氏鲸的专题科普讲座。“现在,科研部门把生物多样性的科普作为工作重点,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新物种的发现和保护中。”

科普Q&A:
“热搜”里的“冷知识”

问:新物种的发现一般经历哪些流程?

南宁师范大学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伟才:发表一个新物种大体上经历4个环节:野外考察与采集、形态比较、实验分析、撰文发表。


问:物种频繁“上新”,能否说明当地生态环境变好了呢?

陈伟才:举个例子,如果消失多年的珍稀特有鱼类重新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说明生态环境的转好。但不宜简单地将“某个地方发现新物种”解读为“该地生态环境变好”。因为生态系统的评定极其复杂,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环境质量等。物种“上新”更意味着人类认知的探索和延伸。


问:新物种发表的意义是什么?

陈伟才:物种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小单元,新物种的发表,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更进一步,对生态意义和保护价值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有助于相关领域的学者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能带动经济产业、健康产业的发展,比如,植物学家可以用新物种培育观赏花卉品种,药学家可以用新物种制药。

相关新闻

为守花开,他们接力等待数十年

民间有高手,广西这些公民科学家助力发现新物种

给新物种起个好名字,有什么“套路”?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肖海燕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