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卉
6月20日是“国际鲎保育日”,北部湾大学联合16家成员单位共同发布了最新的“亚太区鲎观测网络计划”鲎种群监测结果。榜单显示,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脚滩涂里,中国鲎幼体单位样方最大密度位于全国榜首。
鲎(hòu)是一类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享有“活化石”的美誉。2019年3月,中国鲎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变更为“濒危”。2021年2月,我国将中国鲎和圆尾蝎鲎增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根据北部湾大学的幼鲎资源监测调查,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岸滩涂遍布中国鲎,而且在部分滩涂有数量可观的中国鲎幼体。
“亚太区鲎观测网络计划”由北部湾大学在2021年发起,通过标准化观测方法,对全国中国鲎和圆尾蝎鲎幼体栖息地进行长期、系统性观测,通过样方幼鲎平均密度、单位样方幼鲎最大密度、幼鲎样方覆盖率等核心指标数据进行排序,并在每年6月20日“世界鲎保育日”进行发布。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期观测到高密度的中国鲎幼体。关杰耀摄
最新数据显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脚和榕根山滩涂在中国鲎幼体样方平均密度分别为2.5只/100平方米和1.8只/100平方米,分别排名全国第2和第6;海脚滩涂的中国鲎幼体单位样方最大密度位列全国榜首。
近年来,儒艮保护区加强监管执法,严厉打击生态破坏行为,协同属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取缔高压水枪和渔箔非法捕捞,清理整治滨海湿地霸海养殖设施和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营造红树林。同时,利用雷达、光电摄像、无人机等智慧化保护区监管平台打击非法捕捞,保护区滨海湿地中国鲎栖息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钟亮 梁冰欣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