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闫芬丽
1月18日上午10时,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首次达到61米正常蓄水位,标志着工程的防洪、航运、发电、补水压咸、灌溉等综合效益可全面发挥,为枯水期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备足了水源。
▲蓄水后的大藤峡工程。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2023年,西江来水持续偏枯,大藤峡工程坝址处年径流量535.79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偏枯近六成,为1936年有水文数据统计以来最枯的一年,叠加流域生态、通航、发电等用水需求,水库蓄水至61米正常蓄水位的目标面临严峻考验。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数字孪生大藤峡智慧赋能,在确保枢纽、库区和下游供水安全前提下,成功将水库蓄至61米正常蓄水位。
该公司总工程师黄俊介绍,随着水库蓄至61米正常蓄水位,工程可调节库容达15亿立方米,为枯水期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备足了水源,确保珠江三角洲民众在春节期间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同时,库区渠化航道超300公里,3000吨级的船舶可畅达广西柳州、来宾等地,西江黄金水道效益将充分发挥;机组发电效率进一步提升,发电量增加,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清洁能源。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谭双梅 丁春霞(见习)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