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钟亮
随手摘下一片树叶,摸索着放进嘴里,他就能吹出动人的乐曲。5月21日上午,这个在黔江边表演木叶演奏的男孩,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叫潘俊松,自小双目失明,上天遮住了他的眼,却悄悄打开了一扇音乐之窗,让他驾驭音符,成就梦想,活成了别人眼里励志的榜样。
口琴让他爱上音乐
说起自己的音乐经历,潘俊松就想起了那把奶奶买的口琴。
2002年,潘俊松出生于来宾市武宣县三里镇的一个农村家庭。潘俊松7个月大时,生了一场大病,之后就双目失明。潘家人对潘俊松疼爱不已,尽心尽力呵护他成长。
▲潘俊松很受家人的宠爱。 受访者供图
到了7岁,父亲把潘俊松送到武宣县特殊教育学校上学。刚进学校时,潘俊松有些消沉,他甚至懒得学习盲文,“感觉自己像条咸鱼,想不清未来在哪里”。
转机说来就来。有一次,潘俊松无意中听到电视里播放口琴演奏,他一下就被轻快的音乐声吸引住了,仿佛有一扇窗为他开启,让他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一缕阳光。
潘俊松记得,当时他12岁,喜欢上了口琴,奶奶在校门口的文具店给他买了一把十孔口琴。
潘俊松把颤抖着的嘴唇凑到口琴边,摸索着吹起来,梦想开始生根发芽,一发不可收拾。有时他收听电视里的演奏,有时通过语音软件上网学习,口琴引领潘俊松进入了音乐殿堂,他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待家人惊喜地发现时,他已经能熟练吹奏出动人的音乐了。
拜师学了一手绝活
2015年的一天,武宣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李部发现,课间同学们都在玩耍聊天,唯有潘俊松掏出一把口琴,在一个角落里轻轻吹奏。那一刻,同样热爱音乐的李部拿起一支长笛,吹奏起《小城故事》。潘俊松犹豫了一阵,也和着老师的乐声吹起了口琴。
▲李部老师与潘俊松合奏。 受访者供图
师生俩因音乐结缘。李老师是潘俊松逐梦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在他的支持、帮助下,潘俊松坚定了自己的梦想,确立了努力的方向,并一直孜孜不倦地奋斗。
2019年,潘俊松从武宣特殊教育学校毕业。李老师将他带到来宾,向广西木叶演奏艺术研究会会长、来宾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蒋小宜拜师学艺。
▲潘俊松跟蒋小宜学习吹奏木叶。受访者供图
“见到蒋老师时,他只说了一句话:先把树叶吹响再上第二节课。”潘俊松回忆,第一次听到蒋老师吹奏树叶,他感到既新奇又惊讶。回来后,他摘了许多树叶,一遍遍地尝试吹出声音。“吹了大概一个星期,嘴巴都吹肿了,在一天晚上10点多终于吹响了!”潘俊松说,那一刻,他喜极而泣,立刻发信息告诉了李老师。
▲随便摘片树叶,潘俊松就能吹出好听的声音。
从此以后,潘俊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在蒋老师的指导下,他从简单的乐音开始,逐渐能吹奏整首乐曲。如今,树叶、塑料薄片、塑料瓶甚至牙膏皮,都成了他手里独特的乐器,能吹奏出不同的旋律和音调。而口琴,他已经能同时吹奏6把了。
▲潘俊松练习吹奏的玻璃瓶。
一路走来好人多
“我最大的幸运是有三个爹。”潘俊松说,一路走来,遇到了很多帮助自己的好人,而最让他感恩铭记的,是自己的“三个爹”。
父亲潘献芳生养了他,一直默默关怀、支持儿子的音乐梦想。得知潘俊松向蒋小宜拜师学艺,他当即砍下一大袋香蕉送过去表示谢意。
老师李部是潘俊松的第二个爹,不仅给他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还想方设法支持帮助他,生活上更是将他照顾得妥妥帖帖。
残疾的孩子要实现梦想,可谓前途漫漫。但李部觉得,要尽量创造机会,给孩子去闯去试。他认为,残疾的孩子更懂事,给他们一线希望,他们就会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为了让潘俊松和特教学校的另一个音乐好苗子黄鹏专心训练,李部租下了下北街的一处民房,自己一家住楼上,楼下的房间成了两个得意弟子的“训练基地”,同吃同住,亲似一家,从2015年坚持至今。
▲李部老师照顾潘俊松吃饭。
为了解决弟子的后顾之忧,李老师设法跟当地商会等各方面联系沟通,争取支持。每当县里有活动时,他都极力推荐弟子参与,锻炼他们的能力,积累演出经验。最近,李老师还在准备材料,打算将木叶吹奏技艺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潘俊松看来,第三个爹就是师父蒋小宜。没有师父的悉心教导和鼓励,他就不会开拓视野、步入更广阔的音乐天地。
▲潘俊松在比赛中吹奏木叶。 受访者供图
目前,潘俊松正在为参加7月底开始的第四届华夏口琴艺术节比赛做准备,他说,希望有一天,自己的演奏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小链接
潘俊松获奖简历
2016年潘俊松第一次站上舞台,在武宣县艺术活动周器乐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2017年参加来宾市第三届残疾人艺术汇演,获器乐组一等奖;
2019年获广西第六届残疾人艺术汇演口琴独奏一等奖;
2021年,在北京《草根明星》全国公益才艺展演总决赛中获得“最具实力选手奖”;
2022年获第十三届亚太口琴节金奖。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校对 胡来彦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