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不只晒心灵手巧,广西姑娘七夕还晒出了团结和睦 | 七夕民俗篇

阅读数:48 发布时间: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编辑:陈程 记者:刘豫 陆欣楠/文 邹财麟/图
近年来,广西的这些民俗节日愈发受到重视。

编者按: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少女节”“乞巧节”“鹊桥节”“情人节”。而少数民族的有关风俗更是丰富多彩,他们或者踏青对歌,或者欢乐起舞,用自己的方式度过本民族的“七夕”。

相关新闻

不只有绣球,广西的阿哥阿妹定情时还会送出这些信物! | 七夕信物篇

--------------------------------------------------------

七夕,这个近年来被人们视为“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古时称为“乞巧节”,它背后的文化内涵,其实蕴藏了勤劳的妇女在这一天祈求心灵手巧的一种美好愿望。广西有不少独特的习俗与七夕这天有关:南宁邕宁区独具特色的“点米成画”、梧州藤县每年都要举办“乞巧节”等。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向世人集中展示了广西妇女的灵巧构思和精湛的手工艺。

点米成画,勾勒古朴生活画卷

在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孟连村那莲街,每年的七月初七都会举办“赛巧”盛会。

▲曹文碧身穿七仙女服装,展示她和朋友一同用米粒绘制的牛郎织女图。

“赛巧节”的代表性传承人曹文碧告诉记者,那莲“赛巧节”主要源自当地古老的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七仙女都会到那莲老街八尺江畔的白石潭沐浴,挑选“巧女”。所以当地姑娘在七夕前夜都会在家门口摆上自己的手工制品,迎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一支牙签、几碟彩米、一瓶胶水……8月3日上午,曹文碧在自家院子里制作点米画,为迎接七夕做准备。一撮、一蘸、一放,在她的巧手下,染好颜色的稻米很快就化作一幅“牛郎织女图”。

▲曹文碧用点米成画技艺制作的牛郎织女图。

曹文碧说,每年七夕,在那莲街举办的“赛巧”活动上,点米成画、刺绣、织布等女红手艺是主要竞赛内容。其中,点米成画是当地特有的民间传统美术,以“五谷”种子为主要原料,蘸糨糊(现改用胶水)在画纸或画布上点出 “六畜” “牛郎织女”等吉祥图案,表达人们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

▲曹文碧用点米成画技艺制作的鸳鸯活灵活现。

“今年老街不办节庆,但我会带领村里的孩子制作点米画。”曹文碧说,虽然没有节庆,但还是会有不少孩子前来学习点米画。此外,那莲街的居民有的在家中自制特色美食水圆糍粑,有的制作刺绣,有的制作香包……大家其乐融融,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氛围。

▲曹文碧指导小朋友如何点米成画。

乞巧,民俗文化融合典型代表

梧州市藤县太平镇的“乞巧节”民俗活动由来已久,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传说中,织女的手艺极巧,不仅会织云锦,还能缝出无边天衣。地上的少女也想拥有这样的巧手,遂发展出了“乞巧”的习俗。2014年,藤县“乞巧节”被列入自治区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太平镇的乞巧节通常从农历七月初六入夜开始,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摆起长桌,展示精巧的工艺品以及精心做的糍粑等食物,比拼谁最手巧。此外,当地还有各种文艺演出,热闹非凡。

▲8月3日,在藤县太平镇举办的“乞巧节”活动。郑春玲摄

根据史料记载,藤县的“乞巧节”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期梁代的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具有西江水文化的鲜明特征:一是水上居民的“乞巧”风俗,每到这一天,他们都会在白天进行拜祭和唱“乞巧”歌,歌曲的内容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七仙女施圣水等;二是当地群众的水崇拜活动。民间传说七夕这天取回来的水,能治病防病、辟邪消灾。为此,居民都习惯在这天到河里泡水、游泳,储存七夕水,以备不时之需。而七夕当天取回来的水,则被称为“七姐水”。

“这种风俗源于藤县及西江流域众多的水上居民,他们是我国历史上的少数族群,带来了中原的乞巧习俗,又融入了西江水上文化的地域特征。” 西江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院的曾强说,有专家考证,疍家其实就是从远古时期中原北方南下的族群,同时又是古百越族的一支,是最早的岭南人。而藤县的“乞巧”习俗融合了古百越族文化与汉族中原文化的特点,正是民俗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

▲8月3日,在藤县太平镇举办的“乞巧节”活动。郑春玲摄

赞颂女性,追求和谐新生活

近年来,广西的这些民俗节日愈发受到重视。今年七夕,“我们的节日”2022八桂民俗盛典·七夕乞巧节暨“七夕节俗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系列活动在藤县举办,该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文联等部门联合举办,对传承弘扬广西七夕节庆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携手广西文联和地方政府部门,先后在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及少数民族特色节日如瑶族盘王节、壮族中秋节等节庆上,共同主办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突出反映了广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浓郁的民俗节庆文化,引发社会关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年,这一活动将七夕又带到了大家的眼前。

牛郎织女的故事传颂了一年又一年,在广西,也出现了反映广西地域色彩和壮民族地区的民风民俗的类似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如田螺姑娘、龙女故事。这些故事讲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对爱情的向往,对爱的忠诚。其中,讲神灵或人神之间的相爱故事,作为神灵的一方都是女性,这是对女性由衷地敬佩和赞美。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韦苏文表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把对牛郎织女的赞美,对田螺姑娘、龙女的颂扬,转移到对生活中美丽女子的赞颂,以及对致富能手的赞美上。“如今现代社会里,注入时代元素的晒巧活动,其实晒出来的都是女子的智慧与巧手,晒出来的是和谐社会新生活,晒出来的是民族团结和睦。”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