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不只晒心灵手巧,广西姑娘七夕还晒出了团结和睦 | 七夕民俗篇
-------------------------------------------------------------
七夕,又被人们称为“中国情人节”。这一天,是向心爱之人表达情思、倾诉衷肠的好机会。年轻男女之间往往会互赠定情信物,期盼寻得一份真挚的、恒常如新的爱情。在广西,少数民族的“阿哥阿妹”是如何定情传情的呢?无论是蕴藏着柔肠百转女儿心的绣球,还是刻写上山盟海誓的花竹帽,又或是一针一线诉衷肠的布鞋,这些传承千年的物件都承载了一生相守的许诺。
绣球一抛定终身
“花针引线线穿针,男儿不知女儿心。”“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电影《刘三姐》里,绣球让刘三姐和阿牛哥都脸红心跳,刘三姐唱着山歌,将蕴藏着自己柔肠百转的女儿心的绣球抛给阿牛哥的那一幕,便是爱情最好的模样,绣球一送便是心意,绣球一接就定百年。
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已定。”绣球对于壮乡儿女来说意义非凡,每逢春节或三月三歌节时,若女孩在对歌中遇到了心仪的人,便会将绣球抛过去。若是两情相悦,对方会将定情信物系在绣球上抛回,成就一段良缘。
▲绣有鸳鸯图案的绣球。
一砖一瓦、一针一线、一言一语。在靖西旧州古镇,干净敞亮的街道上摆放着一排排五颜六色、大小各异的绣球,这是一座位于中越边境的魅力小镇,有“山水边城 锦绣壮乡”之美誉。当地的男女老少,从五六岁的娃娃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都会制作绣球,王秀芬便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见到时,我就被绣球的精致和美丽惊呆了!” “靖西绣球传承推广人”王秀芬学习绣球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她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传统的绣球制作分为浆布制板、绘画图案、手工绣花、内衬制作、填充缝合串珠流苏装饰等十几个步骤。
“绣球上的鸳鸯、蝴蝶等图案都寄托了大家对美好爱情的憧憬。”王秀芬说,广西不少姑娘都会亲手制作绣球,并送出表达爱意。随着绣球的名声远扬,如今在外地,也有不少人会在节日通过绣球表达自己的心意,“在绣球上刻上名字的定制绣球,销量不低,七夕前一个月便开始有人预订了”。
▲靖西旧州的绣球。
戴上幸福的“顶卡花”
花竹帽,毛南语称为“顶卡花”,意为“在帽底编织花纹”。它是毛南族人民利用当地盛产的金竹和墨竹篾子编织而成的一种精美的雨具和装饰品,更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象征着幸福和吉祥。花竹帽精致美观、帽形大方、结实耐用,早在清代中期就已经驰名,嘉庆时期编撰的《广西通志》中,曾盛赞花竹帽“竹笠极细密,少年妇女戴之”。
作为毛南族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花竹帽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一个青年带着自己精心编织的花竹帽去赶圩,半路遇上了大雨,他看见一位姑娘没有雨具,便将花竹帽送给她遮雨。雨中,姑娘发现竹帽上编有漂亮花纹,心中赞叹织帽人的心灵手巧。当她知道青年就是织帽人的时候,顿生爱慕之情,后来两人结为夫妻,他们的爱情被传为佳话,花竹帽也被视作有情人的信物。
毛南族花竹帽非遗传承人谭素娟告诉记者,编织一顶花竹帽需要经过选竹制篾、剖丝、结型、织帽编花、填衬、勒边、刷油、烟熏等几十道工序。花竹帽讲究轻巧、精致,尤其在破篾环节,需要手艺人在15支不足1厘米宽、1毫米厚的篾片两端各破25根细丝,做到篾片薄如绢,篾丝细如发,没有几年的功底,常人很难做到。
▲谭素娟和她的花竹帽。
在过去,花竹帽编织工艺都由男性掌握,女性不参与编织。而从小就喜欢花竹帽的谭素娟,一直对这项技艺念念不忘。她拜师学艺,又参加当地政府的培训,再凭着自己日复一日的努力,终于成为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人中的杰出代表。
在谭素娟巧手下,传统的花竹帽正不断绽放光彩。现在经她编织出来的帽子不仅表层有花,色彩丰富,还加入了汉字的字样以及多种创新形式。同时,花竹帽的功能也多元化起来,不仅是头饰,还能做成灯饰。如今,谭素娟还把女儿也带上了这条道路,母女俩作为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非遗传承人,仍在不断思考如何在传承中创新,让这些古老神秘的“族宝”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谭素娟在制作花竹帽。
布鞋情思,情怀暖心
手工制作的布鞋,过去是我国农村妇女劳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必须掌握的手艺。布鞋最大的优点是吸水性强,穿上它干燥舒适,走路时贴脚轻便,是胶鞋、皮鞋、塑料鞋所不可比拟的。但在侗家,布鞋除了这些实用价值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
送一双手艺精巧的布鞋、制作银饰、刺绣......侗族男女青年的恋爱是含蓄的,他们从不使用“我爱你”这种直白的语言,他们绵绵的情愫和炽热的感情常常隐蔽在行动里,而送布鞋便是其中的一种传情方式,千言万语尽在其中。
▲侗族婚礼上,布鞋由侗族姑娘亲手制作。
女方亲手制作布料,绣上图案,精心缝制好一双精致的布鞋送给心上人,男方也选好一两件贵重的物品送给女方,彼此交换定情物,表达自己的心意。广西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韦清花告诉记者,根据当地的习俗,所有的少女从懂事起,就会被家人要求学会制作布鞋、肚兜等侗族服饰。人们常常以会不会做布鞋、做得好不好,来衡量一个姑娘的手脚是否灵巧,为人是否聪明。
在田间地头、在鼓楼上、岩坪边........在侗族的村村寨寨,姑娘们一边飞针走线地纳鞋底、上鞋蓬、团鞋边的场景屡见不鲜,送布鞋是侗族姑娘传情的一种方式,一针一线,将花鸟鱼虫等动植物通过绣花针,根据自己的想法用各种颜色的丝线或棉线,绣在布鞋上,表达自己的情感。
▲侗族姑娘聚在一起学习交流刺绣。
“有的绣上金钱葫芦,有的绣上龙和凤,有的绣上牡丹富贵,这些就是具有浓厚的原始趣味的侗族刺绣。”韦清花说,侗族布鞋上的刺绣图案繁多,在传统的侗族婚礼上,女子也会亲手制作布鞋,并绣上寓意非凡的图案,寄托了自己对婚姻的美好向往。此外,家里的长辈也会给孩子亲手制作婚鞋,表达对新人的祝福。
▲韦清花在刺绣。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