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3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银发潮”来临,群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高速增长。但养老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老人在养老机构接受康养治疗和护理无法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等瓶颈。这一情况也引发了广西代表团代表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养老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资料图片)
案例:老人住院全家受累
2019年的春节,南宁市的李先生过得有些累。他80多岁的母亲孟女士,因腿脚不便,又患有多种老年慢性病,此前已经在一家养老院住了一年多。春节前几天,老人的血压出现了异常波动,他原以为在养老院内服用一些药物就行了,没想到养老院却建议他送老人去住院。
“养老院说在他们那治疗,所有医药费都要自费,住院就可以医保报销,自己最多花几百元,老人听说后就坚持去住院。”最终,李先生把母亲送进了医院,他和妻子轮班到病房陪护。“医生说我母亲的病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在养老院治疗也行,而且养老院对老人的生活护理更专业。”李先生说,如果在养老院治疗也能享受与住院类似的报销待遇,一家人就不用这么折腾了。
老年人大多患有一些老年常见病,许多是慢性病,比较严重的会影响老人的自理能力。医疗护理,就成了养老过程中绕不开的内容。在养老机构内接受医疗护理,不能通过医保报销,是否是个例?南国早报记者通过电话咨询了几家养老机构,除两家由医疗机构开办的养老院外,其余大多数均明确表示不能享受医保报销。
调查:不少老人为医保报销住院
南宁一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目前养老院里接收的老人,失能、半失能的占多数。这类老人最常患的病是肺炎。一般的肺炎并不难治,只要对症治疗,注意护理,在养老院里就能治好。但是由于养老院内治疗只能自费,至少需要数千元,大部分老人因此选择转到医院治疗。住院后,失能老人必须有人24小时护理,要么是家属三班倒,要么就得请护工。陪护全失能老人的护工,一天至少要150元,而且往往没有养老院的护理那么专业。如果在养老院也能享受同等的医保报销待遇,那么老人一般只需要自付几百元,还不会让亲人受累。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注意到,近两三年,“医养结合”已经成为养老领域的高频词,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也出台了一些鼓励医养结合的文件,引导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成为医保定点机构。但有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成为医保定点机构的条件不低。除了对执业的医护人员数量有要求外,场地、床位数等都有规定。然而现有的养老院,许多是用旧的居民楼、办公楼改造来的,短期内也无法建立与普通医疗机构一样完备的各种制度和台账管理体系,很难完全满足申请的要求。因此,大多是新建的养老机构,或者是医疗机构自己开设的院内养老病区,才比较容易成为医保定点机构。
受传统观念影响,现阶段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倾向选择居家养老,然而居家养老的康复理疗护理费用,按现行政策,更加无法享受到医保报销待遇。
▲如何解决养老难题?(资料图片)
建议: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措施,建立评估制度
老人在养老机构难享受医保报销待遇的问题,也在全国两会上引起了人大代表的注意。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唐农调研发现,一些老年人为了能享受到医保报销待遇,即便疾病已进入了康复期,也不愿意办理出院手续,由此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其实很多老年疾病,完全可以在养老机构治疗,或者在家康复。”唐农说。
针对这一问题,唐农建议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的相关政策措施,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成为医保定点机构,使更多老年人得到便利。他建议建立一套申请评估制度,有需求的老人提出申请后,由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对老人的疾病状况、康复需求进行专业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确定老人可以享受的医保报销比例。确定后,老人无论是在养老机构接受治疗,还是在家康复理疗,都能享受到医保报销待遇。
多名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还提到,这几年我国多地已陆续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这让他们感到兴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执行多年,部分国家甚至是强制缴纳的社会保险。参保者年老后,通过保险可享受养老护理、助餐、助浴等服务。这一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效结合,将给老年人养老带来更多便利。
广西养老服务业期盼加大支持力度
广西老龄化程度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但养老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水平不高。目前,广西现有敬老院和五保村等养老机构都由政府投资兴建,服务对象主要是重点优抚对象、特困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社会力量投资的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收费高,让低收入老人望而却步。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我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为25张,低于30张的全国平均水平。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广西率先在全国提出以省为单位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财政也连年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广西属于经济社会欠发展地区,单纯依靠自身的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求。为此,住桂全国政协委员磨长英提出提案,恳请中央进一步加大对广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助力度,支持将广西的柳州市、桂林市等条件较好、养老产业发展需求迫切的地区纳入国家级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试点。
加快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
截至2017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数为2.4亿,其中慢性病老年人有1.5亿。居家康养是很多人的选择,但又面临着护理困境,由于医院床位紧张、价格高,让很多失能、高龄、空巢老人等有护理需求的人群望而止步。目前,国家卫健委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在手机App上预约一名护士,就可上门提供居家护理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这引起了从事护士工作的在桂全国人大代表邓桂芳的关注。
“很多带病生存的老年人对上门护理服务有需求。”邓桂芳建议加快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尽快在全国推开,让医疗资源通过互联网活起来,逐步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她还注意到,根据国家方案要求,对开展试点的医疗机构和派出的护士都有严格要求。“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短缺,基层医院更为明显。”她认为,要满足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护理需求,还需要在加大服务供给、培养护理专业人才队伍上下功夫。
来源丨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罗暘 郭燕群 实习生 肖洁丹
值班编辑丨欧阳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