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容县造船业,绣江航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玉林晚报 发布时间:

自古以来,航运与造船相辅相成、互为一体。自秦朝开凿灵渠以后,特别是西汉开辟海上丝路以后,自合浦到京城等中原地区的水路打通,北流江航道便出现了“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作为北流江一个重要节点的绣江,航运随之发达。绣江航运的繁华,也自然造就了容县造船业的兴盛。千百年来,容县造船业历经风雨浮沉,在绣江航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相关史料,容县的造船业盛于唐宋时期。在20世纪初,容县还有多家船厂。在新中国成立后,容县曾造船529艘,同时还在广东惠州市建起了船厂。借着绣江之便,容县人在千百年以来,以“勇立潮头、奔竞不息”的精神,创造着属于自己的造船传奇。

20世纪初

容县民间造船业跟着绣江航业“齐头并进”

据史料记载,在远古时期,容县民间便已开始出现了船只制造。而容县造船业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时期。秦朝开凿灵渠以后,特别是西汉开辟海上丝路以后,自合浦到京城等中原地区的水路打通,绣江便成为了重要航道,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容县造船业的发展。据《岭外代答·器用门·舟楫附》一书记载,宋代时期,岭南主要有以下几种船:一是大型的木兰舟;二是藤舟;三是小型的刳木舟(独木舟)——“广西江行小舟,皆刳木为之,有面阔六七尺者。”处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容县,自然是《岭外代答·器用门·舟楫附》一书中提及的“岭南”中的要地之一。

20世纪初,由于绣江航业的发展,容县民间造船业跟着“齐头并进”。当时在容城真武阁前面,就开设有两家船厂,分别为郑四船厂和姚四船厂,各拥有造船技术工人13人。之后,在1923年和1933年,当地又分别建起了“张长船厂”“明七船厂”。到了1943年,继续出现了新建的船厂,其中又以张十(张延贤)船厂为最大。同时,还出现了多家造船劳动班,他们由船主雇请,临时在河滩搭盖工棚施工。这些船厂建造的船只载重在10—50吨之间,船体小,吃水不深,采用的材料是当地的松树和柳州的杉木。由于设计独特,这种船只可行浅滩,可过急弯,非常适合水浅曲折的水道航行。

造船业的兴起,大大促进了绣江水运的发展。据《容县(绣江)水运简史》一书介绍,在1930年至1936年间,在容县至藤县线,容县民间开始出现快艇。还涌现了荣发、利恒等多家航运公司,他们与藤县方面的航运公司互通信息,互赢互利。同时还有一些船家用装载量40多吨的船只在沙街口(容县南门桥头)专门做储运仓库船,并使用装载量20吨的小船投入快艇营运。

1956年

容县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兴办船舶修造厂

在容县水运公司的一楼的办公桌上,压着一张老旧的照片。照片上是一栋三层高的楼房,尽管上面满是岁月的印迹,但是依然掩饰不住旧楼房自带的荣光。这张照片,让记者在不经意间,“撞上”一段历史。

“这是当初容县水运公司的办公大楼。”原容县水运公司副经理苏庆能介绍,这栋楼的位置,就在现今容县古城景区最中央的位置。它建于1970年,是当时容县县城的地标,也是当时容县县城第一栋三层高的楼房。他说,最初的时候,这栋楼的楼顶为红瓦顶,后来又改造成混凝土平顶。可以说,它是绣江航运繁荣的一个标志。

苏庆能表示,1956年2月9日,容县成立了“容县木帆船运输合作社”,至当年3月底,入社船只就达到了224艘。“这些船只基本上为入社社员自己制造的”。由此可见,当时容县民间已拥有大量的私人船只。

容县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成立后,同步建起了船舶修造厂,大力发展造船业。对此,《容县志》有记载:容县水上运输合作社于1956年在经略台真武阁下的容城解放码头兴办船舶修造厂,先后投资12万元建成厂房工栅2476平方米及购置生产设备。当时的船舶修造厂拥有修造木质技术工人46人,它担负着木帆船运输合作社船舶修理及更新改造的任务。

造船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绣江航运的持续兴旺。据《容县(绣江)水运简史》一书记载,1958年,容县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拥有木帆船232艘,社员人数达1043人,随船家属也有597人。其中,入广东东江运输船只77艘,社员579人。从这些数据中,可见绣江“千帆竞渡”的繁荣场景。

1971年

容县造出第一艘水泥船

到了1970年,因当时的广东惠州航运繁忙,容县不仅派出了大量的船只前往惠州参与当地的航运,还在当地开设有船厂。容县制造的船只也不断输出广东等地。

1971年,容县船舶修造厂在没有造过水泥船的情况下,采取土法上马,按绣江河的船型打造了第一艘水泥浅水船。据《容县(绣江)水运简史》中记载,这种水泥船型为容县船舶修造厂自己设计的,属机动船。这种水泥船有两种船型,一种是装载量50吨的,一种是装载量70吨的。与原来的人力船相比,堪称是一个革命式的进步。

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容县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改名容县水运公司。“从1975年5月至1986年年底,容县船舶修造厂共建造了50至70吨钢筋网水泥机动货船64艘。”苏庆能说,在1975年前后,为了打造自己的“技术团队”,容县水运公司将生产骨干、技术人员先后选送到南宁交通学校、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华南工学业院、玉柴七二一工人大学、梧州航监培训中心、梧州船舶厂等院校、部门培训30多人次。他们学成回来后肩负起造水泥船及钢质船的重任,船厂也相应配备有电焊机、变板机、车床、刨床、钻床、空气锤等一批生产设备。

“1982年,船舶修造厂开始建造钢质货轮,在之后的10多年间,共建造钢质货轮66艘。”苏庆能说,在1985年前后,船舶修造厂拥有从业人员98人,拥有车、刨、钻等金属切削机床和整套木工机械,年可生产3000吨位船舶。自建厂至1989年共造各类船舶529艘,载货能力1.81万吨位,配装动力5474马力,产值649万元。当时容县水运公司还分别在南宁、贵县、梧州以及广东惠州等地设有工作组,盛极一时。

容县造船业的历史,它记录着容县人一种曾经真实存在的生活方式。从中可以读到一个地方航运的兴衰,听见家国之声。它也从侧面佐证了容县曾经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的繁荣与辉煌的历史地位。

编辑 黄叮佳

责编 易治平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