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六年,武仙县改为武宣县,并迁到现址,老百姓习惯称之为武宣老街。老街除了留下许多明清建筑外,还保留有许多石碑,这些石碑都有它不为人知的故事。
重修北楼碑记
道光《浔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武宣知县张昌蕃写的《重修北楼碑》一文。正文大意为:仙城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北帝庙,当他看到二帝庙损坏严重后,于是组织社会人士捐款重修并留下碑记。
2019年,施工时,意外找出了乾隆十八年的石碑,这碑刻题为:重建天枢楼二帝石碑。
天枢是北斗七星中的一颗,天枢楼当时应该指北楼。二帝为文昌、北帝二神。在民间信仰中,一般认为文昌帝君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读书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祇。其受民间的奉祀,从周朝以来,历代都相沿制订礼法,列入祀典。北帝被视为北方守护神,掌管水和冥界,与水相关的宗教仪式常供奉他。
▲清代武宣县志:二帝祠在北楼,祀文昌北帝。
碑刻正文与记载的乾隆重修北楼碑记一致。
正文后面还刻有武宣县儒、武宣江口水总、武宣县郭司、武宣县督捕厅、罗城县儒学、永安州儒学、福建邵武县左堂、原任永安州儒学左堂等一些人名和捐款数。
落款为:峕大清乾隆十八年岁次癸酉季冬月吉旦立 。
官兵重修碑记
2020年,在武宣东街铺装石板砖时,发现一块石碑,并搬回博物馆内收藏。
官兵重修
盖闻欲尊神明,必立法像。欲委孤忠,须立祠宇。承乏武宣,历经十载,兵丁穷苦斯特甚。无所栖息固然不少,只身无家更厉居多。病前不得安身调理,死意成无祀餧魂。积年目击,为之涕泗。虽非阵亡伤故,亦乃效死王事。因率众兵,玉成始卜衙前营地,鸠工庀材创建祀宇。死者魂魄得所依,妇病者进此栖身医治。灵牌既以得所安置,祭费必须筹备。其祠左右衙傍房屋共三间,租钱两来入官。兹妇作斯祠,远春秋祭费。但愿后之君子踵而行之,则是祠可以寿世世矣。是为序。
驻防武宣汛城守加三级陆
分防武宣江口汛水司熊
百队书识等
区士刚 黄识 邱文 庞彩 陈广 罗坤 陵凤 黎元 冼志雄 黄元升 邓发升 冼志升 李文光 梁宗成
道光七年十月?日?立
碑文时间为道光七年十月,距今有195年,记载当时官兵目睹武宣穷苦和无家安身的兵丁很多,也有人病了没地方调理,也有死后没地方安放灵位的。官兵因此而感到悲伤。虽然说这些官兵不是阵亡,但也是为国家效力而死的。于是有人就率领官兵捐钱,筹备材料在衙门空地上修建祠宇,其位置在衙门附近,房屋三间。建成后,让死者魂魄得所依,有妇病者进此栖身医治,无处安放的灵牌得以安置。同时筹集经费用于祭祀。也提出希望后人把这个好事世代传下去。
清代,为了减少流丐散处,各地多设立了栖流所集中安置,用偏僻处的空房或现成的空庙改成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的穷人和乞丐。
道光十年《义胜灯油祖会碑》
石碑时间为道光年。
武宣镇西环路中段有一个地方叫灯油岭,由于这块石碑残缺不全,碑刻内容难以全部辨认。
清至民国,广东人在县城建成首家粵东会馆,目的是方便同乡、同业聚会和外来办事的人落脚寄宿等,作为一个商业联系枢纽而存在,兼有商业中介和融资场所功能。
武宣文庙碑
文庙有古石碑二十几块,记录每次维修的石碑,最早有明代万历年间知县杨启新留下的。
武宣文庙明宣德年跟随县城从旧县迁到现址,至今已经近600年历史。老街还有许多这样的石碑。
一块石碑,就是一个故事,是武宣历史的记忆。读懂石碑背后的故事,读懂碑文中的信息,对挖掘武宣历史文化有很大的作用。但也许有的石碑已经无法解读,背后的故事可能永远埋在历史黄沙里。
编辑 黄叮佳
责编 易治平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