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卉 文/图
编者按:在广西这片土地上,植物生长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无论是扎根石缝的顽强植物,守护海岸线的红树林,还是高楼间的空中花园,都是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广西的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三,广西人也热爱种“树”。一年365天的植树节,为广西种出了片片远达山海、近至阳台的多彩“森林”。
======================================================
每年三四月,广西处处花海,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山头也景致盎然。漫山遍野的板栗树开花时,花序如流苏般缀满枝头,如同一个个“摇滚歌手”哼唱着属于自己的旋律。独特的板栗花“香”,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前来探寻:有人掩鼻皱眉,称“味道太冲了”;也有人深吸一口气,笃定这就是记忆深处童年的味道。
板栗花的“不可描述”,源于其释放的吡咯啉物质,气味类似石楠花。对于土生土长的隆林人来说,板栗的花香和果香是童年的味道。
在广西的石漠化治理进程中,板栗树可是当之无愧的“大功臣”。过去,隆林地区石漠化严重,土层薄、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板栗树经过长期生长适应,在这里扎下了根。守土固沙、涵养水源,提升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石山一点点披上绿装,并逐步催生出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林业生态产业。
▲经过改造后的板栗树花朵绽放。
20世纪90年代,农小艳常跟着父辈在山上种板栗,板栗树陪伴她成长。多年过去,农小艳成为隆林县林业局技术推广站站长,曾经给她带来无数欢乐的板栗林,却面临新的问题。由于管理粗放,板栗树病虫害严重、树冠郁闭、树形紊乱、挂果迟、开花少、坐果率低,甚至整株死亡,板栗总产量逐年减少,品质也不断下降。
为保住“隆林板栗”地理标志品牌,农小艳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方寻求增产保质方法。2021年,恰逢滇东南石漠化治理项目落地隆林,板栗低产林改造被纳入重点工程。
经过整形修枝、病虫害治理、合理施肥等综合治理,板栗林重焕生机,亩产从原来的7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左右,年产值增加约585万元。
如今,板栗花引来八方客商,“隆林板栗”销往全国各地,曾经的荒山、石山,因为板栗树,变成了充满希望的“绿洲”,既守护了生态,又带来了财富。
此外,经过板栗林改造、杉木混交种植等综合治理,近年来隆林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7.3%,南盘江流域水土流失减少38%,林区内濒危的野生动植物明显增加,生态系统逐渐驱向平衡。
隆林的蜕变,是广西石漠化治理的缩影。
2023年,广西首个获批实施的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世界寿乡河池市东巴凤革命老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该项目聚焦东兰、巴马、凤山三县13.69万亩生态脆弱区域,通过综合治理措施(如种植油茶、任豆树等)提升森林质量。如今,一株株树苗在昔日裸露的土坡上迎风挺立,一幅满目翠色、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据悉,2024年,广西争取中央造林资金22.69亿元,并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全年造林434万亩,连续五年突破400万亩;良种使用率84.3%;石漠化治理成效位居全国前列。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肖海燕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刘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