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咸水歌+小提琴!看北海非遗跨界出圈→

来源:北海日报 发布时间:

“海堤边石开花,老街阿婆出新牙,开口一唱咸水调……”2月24日晚,市群众艺术馆的一间排练室里,一群身着疍家服饰的娃娃,在悠扬的小提琴旋律中欢快地唱着咸水歌《老街阿婆出新牙》。儿童合唱团纯净的歌声、北海咸水歌独特的韵味、小提琴灵动的音色相互交织、和谐共鸣,瞬间抓住了在场家长的耳朵,让他们直呼“有意思”。

在这个奇妙的组合里,作为指挥的邝妮双手翻飞,如海浪般起伏,巧妙地引导着歌声与乐器的交流融合。邝妮乐呵呵地戏称:“这是疍家阿婆带着一群疍家娃娃唱咸水歌。”   


初遇:从声乐老师到“渔歌学徒”


今年58岁的邝妮,自1991年大学毕业后便来到北海,如今是市群艺馆的资深声乐老师。2015年,她在《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中邂逅了北海咸水歌。这种以白话方言即兴而歌、随浪起伏的曲调,一下子引起了她的兴趣。“很好听!”邝妮回忆初听咸水歌时,眼里仍闪着光。

邝妮来自贵港,有着白话方言基础。随着对北海咸水歌的深入了解,她被其魅力深深吸引。她发现,咸水歌如吟如诉,柔美婉转;咸水歌的衬词,如同海浪的轻吟;咸水歌的歌词需依白话音韵谱曲,有着“浪打船舷”的鲜活感。然而,传统咸水歌多为两句或四句循环,曲调单一,传唱者日渐稀少。

为了不使这颗明珠蒙尘,北海市强化了咸水歌保护传承工作,市群艺馆顺势而为,鼓励和支持专业人员创作和传唱。邝妮决定尝试创作。

“邝老师一直很坚持,声乐出身的她就从作曲学起。”市群艺馆副馆长李闰回忆道,邝妮四处学习,决心为咸水歌“游”出故纸堆尽一份力。


突围:在古老渔火中点亮新灯


起初,邝妮尝试从北海咸水歌中汲取灵感,创作普通话歌曲。

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她逐渐运用越来越多的北海咸水歌元素。其中,《坐夜》这首描绘疍家婚俗的舞曲,她不仅参与部分作词,还融合了咸水歌经典曲调《叹家姐》与老杨公撑船调作曲。当舞蹈演员随音乐演绎坐夜、接亲、拜堂的情景时,她和同事都被这首咸水歌的魅力震撼,“太美了,像被击中一样!”

更大的突破来自《阿斑火》。从作词到作曲,邝妮一手包办。创作时,为使故事完整且有起承转合,她逐字推敲方言音调,让歌词兼具流畅性、歌唱性,再精心谱曲,让歌词与旋律完美契合。这个北海民间传说中的渔家少女复仇故事,在她笔下增添了希望之光。她以“海边有条村,红花绿树胜画廊”起兴,让阿斑化作护佑渔民的灯火,“从此渔歌逐浪起,从此渔歌春风里……”


跨界:小提琴遇见渔家童谣


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到北海咸水歌的魅力,市群艺馆先后搭建了线下线上咸水歌台,并启动了咸水歌专场演出筹备,计划在2025年举办一场咸水歌专场演出。邝妮扛起了创作和排练的大旗。

筹备中,大家集思广益,决定在咸水歌基础上融入西洋器乐和舞蹈等现代元素,让咸水歌更具亲和力与活力。于是,邝妮将这些年积累的十余首短歌重新编排,让古老渔歌焕发青春气息。

《疍家娃娃唱渔歌》成为破冰之作。孩子们用稚嫩的白话唱着“蓝蓝海水波连波,疍家娃娃爱唱歌;你歌唱起我歌落,唱起渔歌欢笑多……”,在北部湾广场演出时,引来阵阵掌声。

而《老街阿婆出新牙》的创作更显大胆——童声独白将观众带到老街,在小提琴悠扬的旋律中,童声齐唱,多声部合唱、轮唱,“噜噜”的潮水声,与北海特有的语气词“呢呀”叠加,唱出了老街阿婆的新生活:“搭上北部湾一号,一日游遍东南亚。”

“看到《老街阿婆出新牙》的歌词时,感觉很好玩!”邝妮如读诗般寻找旋律,仅用两三天便完成作曲。恰逢“广西三月三”民歌擂台赛暨全国“村歌”活动通知下达,合唱团小朋友踊跃报名。她迅速组织教唱、排练,巧妙地用轮唱、和声构建潮起潮落般的层次感,同时融入小提琴、音束风铃及动作,让歌曲舞台表现力更丰富。

 “本地特色加上小提琴,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小提琴老师陈舒媛很期待多做这样的尝试。这一变化引起了疍家娃娃的浓厚兴趣,负责独白的叶思言和二声部的刘芃芃都表示:“唱起来特别开心,以后还要继续学。”

在场的家长也纷纷支持孩子唱北海咸水歌,“家乡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张女士很开心看到,孩子学唱后,很乐意与同学分享,还在班级活动中表演。

目前,邝妮还编写了《风吹外沙桥》《拉网歌》《赶沙蟹》等歌曲,并开始排练。“咸水歌的发音比较难,尤其是入声、前后鼻音等。”她说,对成人团中的“候鸟”来说更是挑战,“只能一句句拆开,甚至单个字教学。”邝妮坚信,只要先迈出传唱这一步,北海咸水歌定能收获积极反响。

编辑 李思叡

责编 易治平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