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占玲 阮萃 赖武慧
输入患者病理和检查报告之后,只需10秒时间,DeepSeek大模型就能给出相关的诊疗建议。2月17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观摩了一场AI诊断的全过程。随着AI被运用到更多的场景,广西多家医院开始利用DeepSeek大模型协助临床诊断,一些药店、中医馆也开始采用AI诊断的方式,给患者的诊疗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
AI协助,医生诊疗更高效
近日,自治区人民医院完成了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现已在耳鼻咽喉头颈科、眼科进行了试点使用。
前几天,该院耳鼻咽喉头颈科的医生接诊时,就遇到了一种罕见病——“猫抓病”。医生利用AI系统便可以快速地查询到病情介绍,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患者进行诊断施药。
该院眼科主任徐帆认为,DeepSeek在本地化进行部署,还可以帮助医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比如医生可以问AI系统“如果患者来了,他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了解了这些内容,对医患顺利沟通有很大的帮助。
▲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医生用Deepseek进行查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苏华摄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完成了DeepSeek-R1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和调试工作。2月17日下午,记者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工程部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对DeepSeek大模型进行“训练”。仅10秒钟时间,DeepSeek大模型便对一名患者的首次病程记录给出了诊疗建议。
该院信息工程部主任肖易介绍,此次本地化部署将主要在放射、外科、中医治未病等科室投入使用。利用DeepSeek大模型,能更精确地分析患者数据。比如,在中医治未病方面,可进一步整合舌诊、脉诊、问诊信息以及病案智能抓取、医案挖掘等多模态数据,辅助临床医生突破传统诊疗局限,为患者就医带来更为高效的体验。
▲DeepSeek大模型对一位患者的首次病程记录给出了诊疗建议。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王谰摄
处处AI,药店茶饮店也用
2月17日上午,记者在南宁市东葛路一家艾灸馆看到,该店的“AI艾灸”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体验。该商家推出的“AI艾灸”是在一个艾灸舱内放置艾灸,消费者进入艾灸舱之前,AI会提供健康问卷以及舌诊等方式进行体质辨证,并通过AI给出穴位建议。接着消费者进入舱体,按照智能系统设定好的程序,进行穴位艾灸。
南宁市葛村路一家药店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店里前不久推出过“中医AI全息舌诊”服务,通过仪器为顾客提供智能面诊、舌诊、互联网远程问诊等功能服务。用户只需拍摄并上传舌面、舌下、面部照片,结合智能问诊,AI仅需10秒~20秒时间,即可提供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中医妇科疾病检测、慢病分型与调理、舌象与病种研究、中医AI辅助诊断等服务。
市民张女士介绍,在南宁市龙门路的一家养生茶饮店,她也体验过AI的中医诊断技术。“店里有一台AI舌面诊仪,到店的顾客先通过AI舌面诊仪识别舌象和面象,进行体质检测,然后就能得到推荐的茶饮。”在等待茶饮制作的时候,顾客还可以通过智能AI脉诊仪把脉,进一步了解身体情况。
AI诊断,市民对此褒贬不一
利用AI诊断真的靠谱吗?对此,南宁市民罗女士说,她去体验过商业药馆的“AI辨体质”问诊,但感觉不准确。当时她回答了一堆问题,店员用一台仪器的摄像头给她进行诊断,然后得出结论。“不够精准。因为舌诊会受到环境光线、舌诊前的饮食等因素影响,还是应当由医生来诊断。”当时AI判断罗女士的体质是阴虚体质,实际上她怕冷,她认为阳虚体质或者阴阳皆虚体质更符合她当时的情况。
“90后”刘先生对公立医院推出的AI诊断,非常期待。他认为,AI诊断不仅能帮助医生提供诊断信息,还可以给患者提供指导,比如哪些检查需要空腹,哪些检查需要大量饮水,都可以提前通过AI进行了解。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在对DeepSeek大模型进行“训练”。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王谰摄
在广西一家三甲医院工作多年的李医生坦言:“这是好事。AI可以把我们从机械性的初筛中解放出来,以后可以更加专注疑难病例。”而在南宁一家医院急诊科工作的黄医生则对此表示担忧:“部分患者盲目相信AI诊断,拒绝接受医生的意见,容易延误病情,也可能引发医患矛盾。”
相关报道: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胡志伟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