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巫碧燕 文/图
岁末年初,会掀起新一轮的集体怀旧。一些年轻人从二手市场的故纸堆里拣出老信件,寻找和回味那个“车马慢”的年代。在他们看来,100元一沓的老信件,是最低成本的穿越体验。
▲二手市场上的旧书信形形色色。
旧书信成为新宠
春节前夕,南宁唐人文化园的旧书摊上,数不清的旧书信被放在纸箱,任人挑选。一名女孩选了一沓旧书信,有几厘米厚,她递给书摊老板黄文胜,黄文胜数都没数,说:“30块钱,拿走!”
黄文胜也收藏旧书信,多是些名人信件、古董级信件或者纪念封。只有他和资深藏友看不上的旧信,才会出现在货架上。2024年底,黄文胜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买这些平平无奇的旧信,他说:“有些人只收集情书,有些人喜欢内容特别、年代久远的,但他们拿去做什么,我不知道。”
在年轻人喜欢“出没”的小红书上,收藏和阅读旧书信被认为是成本最低的怀旧和解压的方式,兼可解压。有人晒出了1958年写给浙江大学女生的一封情书,引发了上万人的围观。网友你一言我一句地拼凑出那段“车马慢”的历史。
在一家旧物交易网站上,有一名桂林旧信卖家最近卖出了60多笔旧信封,标价100元一大捆,随机发货。他说,旧信封可用于影视剧拍摄道具,可用做怀旧主题咖啡厅、酒吧、书吧的陈设,能营造出当下一些年轻人所寻找的氛围感。
▲旧书信。
采撷遗忘的历史细节
最近,南宁的旧书信藏家、网络作家夏樱在酝酿一个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小说题材,专程到旧货市场淘了几十封旧书信。
“我喜欢从旧书信里挖掘许多被遗忘的细节,融入小说,让小说真实而有趣。”夏樱说,比如,一名上世纪80年代末在大西北工作的计算机专家,给南宁的姐姐写信,告诉姐姐自己每天工作12个小时,正为单位攻坚克难。“他比较了两地当时的物价,告诉姐姐办公室有空调——我把这些细节都写进了小说里。”夏樱说。
有一次,夏樱淘到了一张2012年从鼓浪屿寄到南宁的明信片。明信片上除了收件人地址、手机号之外,只写着一句:“我知道你太多了!所以,并不打算写什么。”
“这大概是一封情书吧。从收件人的名字看,应该是位女生,被暗暗关注的人总是幸福的。”夏樱说。夏樱根据明信片上的手机号,添加了收件人微信,把明信片拍照发送。对方回复很矜持:“很久以前的事啦……记在心里。”
夏樱说:“花100元买一大捆旧书信,有人觉得不值,而我觉得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体验,是记忆的富矿。”
▲各式各样的旧书信。
打开一个历史的入口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收藏了5万余封家书。2024年10月,广西人民出版社一群“90后”编辑慧眼识出好题材,将馆中30余封由解放军官兵、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等写就的家书,编辑成图书——《家书里的新中国》,以特别的角度再现中国1949年前后的历史。
其中的一封信,写信人叫张焕光,收信人是他的恋人陈素秋。他俩是广东兴宁人,早年同在兴宁一所中学读书。两人相恋12年后结婚,留下1700余封书信,有180万多字。图书收录了他俩的一封信,写于1949年5月的桂林——
“秋儿:不用怕,解放军的军纪是相当好的……”
“天亮了我俩就宣布我俩的关系吧……一两个月后,我俩都能很快活地见到光明了。”
……
这本图书的编辑告诉记者,这封从桂林发出的书信,呈现了当时广西的社会风貌、人们对新中国的憧憬,让他们这些年轻的文字工作者体会到“家国情怀”四个字的分量。有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这本书:家书是别样的历史,与宏大叙事的文体相比,家书反映的是大背景下个体的真情实感,这就是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