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梁雅佳
36岁的张玉娇是一名财富管理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想成为一名手语翻译。她说,手语这门语言的独特魅力让她打开了一个美丽新世界。她希望能将爱心汇集指尖,帮助更多特殊群体。
2010年,大学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玉娇接触到了听障群体,感受到这个群体丰富又单纯的内在,“我觉得我也可以为他们做一些事,做他们和有声世界间的桥梁”。
参加工作后,张玉娇没有忘记学习手语的初心。今年7月,她主动联系南宁市残疾人联合会,参加了第二届手语翻译培训班,每周六下午到南宁市残疾人活动中心,参加两个小时的培训。同时,她还攻读心理学专业,希望能从心理上帮助特殊群体。
9月初,张玉娇第一次学习了用手语“唱”国歌。“双手向上抬起,是‘起来’。手抚过手臂是‘血’,轻触手掌是‘肉’……”张玉娇一边向记者展示,一边说,她感受到手语不仅仅是聋哑人士的交流工具,更是一种富含文化底蕴和艺术美感的语言形式。
为了更快上手,张玉娇会观看老师推荐的关于听障人士的电影,积极参加活动中心组织的聚会,与听障朋友沟通。此外,张玉娇还会仔细观察听障朋友的表情,感受他们的情绪,希望能通过手语更生动地进行表达。
张玉娇称,目前,她只上了一个学期的手语课,还不能流利地与听障人士交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手语翻译任重道远。
9月21日,南宁市残疾人活动中心106室内,20多名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不断变换手部动作,偌大的教室只有手肘摩擦发出的窸窸窣窣声,无声的课堂迸发出一股沉默的力量。
当天的课堂上,张玉娇又学习了新的手语词语,“手语很可爱,很形象直观”。
来自助残企业的马超,是当天培训班里的唯一男生,上了4次课就能与聋人通过手语聊天。目前,他组建了家政公司,为听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希望能帮到更多特殊人群。
据了解,第一、二届手语翻译培训班共有60多名学生,他们是来自不同领域的健听人士,有来自窗口单位的导游,有来自助残企业的企业家,还有来自聋人家庭的子女。一批又一批的手语翻译学生从这里走出去,为特殊人群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爱具象化,让世界更美好。
相关新闻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邱晨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