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不到九十九,谁也不能走!”南宁这群抗美援朝老兵的每月一聚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梁雅佳 巫碧燕 文/图

四年来,每个月15日的清晨,总有这么几位耄耋老人,如约来到南宁市星湖路的一家早茶餐厅相聚。他们是历经战火洗礼的抗美援朝老兵,平均年龄在90岁左右,尽管步履蹒跚,但无论风雨,大家都坚持亲赴这一月一度的聚会,共叙友情,相互守望。

.

一场“最可爱的人”的聚会

8月15日早上,太阳刚刚洒下一片橙黄,老兵们就从家里出发了。他们有的在家人陪伴下,搭上公交车、小汽车,有的腿脚还利索,自行来到星湖路的“老地方”。

“老兵们好!”餐厅服务员见到了老朋友,一边端上茶点,一边用几倍于平时的声量和这群最可爱的人打招呼。她知道老兵们的特殊经历,晚年大多耳背。

据餐厅服务员说,这些老人家每月15日雷打不动、准时出现,餐厅也默契地为他们预留好固定包厢,习惯的餐点,十分重视这群特殊的“90后”。

据了解,2020年,曹用端、覃照群、刘军、韦立等几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友商量,由于大家年岁已高,见面次数愈发珍贵,因此将每月15日定为聚会日,与另外十余位在南宁生活且还保持联系的战友相聚。

这天,老兵黄祖南来晚了。他是这群老兵中听力受损最严重的,女儿每次都陪他参加聚会,充当手写翻译。这天早上,女儿告知父亲,自己当天上午有事,来不了聚会,可黄祖南穿上他的绿军装,像是无声地请求。女儿觉得好笑,心也软了,于是早早处理完急事带着父亲赶赴聚会。

▲黄祖南与女儿在纸上交流。

在聚会中分享难忘的经历

聚会上,老兵们除了拉家常、聊近况、谈时事之外,还会带上各自的“宝贝”,与战友们分享。

82岁的刘军10岁入朝,是最小的志愿军文艺女兵。退伍后,她进入企事业单位,一度远离文艺圈。近年来,她重拾老本行,身体力行奉献社会。今年,她参加新民歌大会的拍摄录制,给孩子们讲述过去的故事。

这次,刘军带来了一张特别的照片:一张和国内知名导演的合影。原来,8月上旬,她受邀前往浙江、北京,参演一部志愿军题材的电影,本色出演一名志愿军老战士。她向大家讲述首次“触电”体验,最后还卖关子:“具体内容暂时保密,电影在全国上映时,我邀请大家去观看。”

▲刘军在聚会上展示老照片。

93岁的曹用端带来一本近期完成的赴朝图文日记。2019年10月,他在女儿的陪同下重回朝鲜。他在朝鲜开城的烈士陵园,看到了当年与自己同吃一锅饭、同睡一个炕的战友名字,思绪万千,悲伤良久。

他分享了当时一个难忘的场景:“许多中国游客本来要与我合影,看到我不住抽泣,便退至两旁,让出一条路,目送着我,不再打扰。他们以此向‘最可爱的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在座老兵们纷纷点头,认为年轻一代没有忘却历史。

▲曹用端展示勋章。

老兵覃照群带来了自己的打油诗:“在朝战场跟敌拼,共同理想一条心,硝烟底下共患难,胜过兄弟同胞心。”他说,每个月的这一天能相聚,能见面,大家都很开心。“尽管儿子总担心我的身体,但我对他说,不管再难,我都要来参加聚会。”

故事尚未讲完,人生还有待续

“不到九十九,谁也不能走。”是老兵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想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发光发热。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覃照群不顾年迈,数次往返北京、辽宁、河南,给年轻人做报告;刘军也常奔走于全国,激励后辈奋勇前行。

▲老兵们受邀参加活动,重温峥嵘岁月,激励后辈奋勇前行。受访者供图

养生是老话题。93岁的韦立至今耳聪目明,腿脚利索,他自创了一套健身操和养生经,打印分发给每一位老战友。聚会上,大家很少聊不开心的事,因为“要活九十九,笑声不离口”,好心态才是长寿的终极秘诀。

8月15日的聚会上,黄祖南说,自己的新房即将装修完成,要请战友们到新家坐坐;覃照群带了他的回忆录《我的一生》,比上次又厚了不少,他为回忆录添了新照片;曹用端开心地说,自己的日记也已写满了30多本,故事尚未讲完,人生还有待续……

聚会的最后,合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们既像初学的孩子,认真而缓慢地为彼此整理衣衫;他们又是曾经的战士,利落并真诚地敬上军礼。相问伴心暖,相见始心安,下一个月、下下个月……他们还要聚在一起。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戴昕明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刘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