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巫碧燕/文 杨翊/图
南宁市长塘镇的长塘横渡,连接邕江两岸,历史悠久。当前长塘横渡启用的5艘渡船,已为乡邻摆渡23年,周家父子经营的“长塘068”号船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摆渡船折射了水运的变迁,也汇聚了两岸的烟火气。
古老渡口,迎来送往
7月24日清晨6时,天刚蒙蒙亮,33岁的周卫友就从邕江北岸长大村的家里出发,来到一公里外的长塘横渡客运码头,开动他的“长塘068”号船,为到长塘镇赶圩的乡亲们摆渡。
上午7时许,乘船过渡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还搬着满笼的鸡鸭、满筐的瓜果。周卫友守在跳板边,随时上前搭把手。
人们过渡不仅仅为了赶圩。19岁的邮递员曹胜仁骑着绿色的邮政摩托车上了船,这几天,他已送出十几份大学录取通知书。69岁的那曾村村民周伟臣打从记事起,就乘着摆渡船往来两岸了,这次,他背着1岁的小孙女,要到长塘镇卫生院打预防针。
长塘横渡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长塘圩岸码头,清同治间建,长十余丈,阔八尺,石阶二百余级,后毁。光绪中,圩人蔡吉夫重建,均有渡船货船停泊。”渡口北岸通用平话,南岸通用壮话、白话,因为有了渡口,两岸居民大多掌握三种方言。
2001年,长塘镇长大村的几户人家包下长塘横渡的经营权,开着5艘客轮往来两岸,周珍沛就是其中一户。2013年,周珍沛的儿子周卫友也考取了相关证件,和父亲一起摆渡。2022年12月,周珍沛正式退休,将“长塘068”正式交给周卫友。
安全第一,生命至上
7月24日上午9时,58岁的“退休摆渡人”周珍沛要到镇上办事,即使作为乘客登上了“长塘068”,他依然下意识地帮着儿子,给其他乘客发放救生衣。
2021年,周珍沛给新渡船取名“068”,意味着他把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祈愿六六大顺,平平安安。“人命关天”“安全第一”是他20多年的口头禅。水域小气候与陆地有差异,他练就出观天、看云、识雨的本领,江面翻起白浪,意味着风力5级,乌云又黑又低,意味着暴雨将至。
对于不利天气,长塘横渡的5艘渡船宁愿停航也不铤而走险,至今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唯有一次例外,是村里一名孕妇深夜临盆,周卫友征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开动了不具备夜航条件的渡船,他既要平稳驾驶,又要提防上下游驶近的货轮,最终凭着过硬的技术,把孕妇安全送到对岸。
23年以来,变与不变
2012年,长塘镇的军山庙会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经长塘横渡参加庙会的游客多达万人。
如今,人们从南岸到北岸,走陆路需50分钟车程,过渡仅需3分钟,一些病人看病、高年级孩子上学,还需要乘坐渡船来回。但随着北岸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完善,长塘横渡年度总客流减少了三成,有时一天营收不足300元。周卫友在摆渡之余,还需要另寻副业。
尽管如此,23年来,长塘横渡票价始终是1元,从未有船退出,也从未有摆渡人提出涨价,即使只有一两名乘客也照开不误。在移动支付普及的今天,仍有人喜欢用一张1元的现金,从船员手里换得一张纸质的船票。摆渡船“遗世独立”的姿态,成了一道风景,勾起无数乡愁,有人甚至一天多次往返,打卡拍照,晒朋友圈。
现在,其他摆渡人家的年轻一代也和周卫友一样,考取了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证书、船员服务证和船舶驾驶证,时刻准备接过接力棒。
23年前,周家在长塘横渡北岸码头栽下两棵榕树苗,如今,它们已长成参天大树。即使榕树旁就是便民候渡室,大家还是愿意聚在树荫下等候渡船的到来。周卫友说,当摆渡人最开心的,莫过于每天迎来送往,吹江风、聊家常,感受乡里乡亲的温情,以及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肖海燕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刘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