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赵敏 闫芬丽
古人云:南不识盩厔(zhōu zhì),北不识盱眙(xū yí)。意思就是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存在文化差异,因而南方人不认识北方的地名,北方人不认识南方的地名,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在广西,就有一些地名各具地域色彩,外地人看了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有当地人会读会写且懂其中深意。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搜罗了一些带有地域色彩的地名,为大家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广西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有不少村屯以“岜”命名。
记者从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检索看到,全国共有7300多个地名带有“岜”字,其中广西排名第一,多达6800多个,包含乡镇、村屯和山岭等,主要分布在南宁市(2400多个)、崇左市(1800多个)、百色市(1300多个)、河池市(600多个)、来宾(300多个)等地,而这几个市正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区,可见“岜”字是壮族地区的特有地名。
据《广西地名词典》记录,“岜”指石山。比如,崇左市江州区濑湍镇岜羊村,原名岜扬、岜阳,壮语“byayiengz”,羊(扬、阳)同汉义,指山羊,因村建在石山旁,山上有许多山羊,故名。
又如,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天平村岜嵓(yán)屯,“嵓”是壮语yenz近音,即趴,“岜嵓屯”即建在石山脚下的屯,因地形特征而得名,明朝天启年间就有此屯,自得名沿用至今;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仁爱村岜倖(xìng)屯,“倖”是壮语geng的近音,意思是“山岗”。
在广西地名中,有不少村屯带有“榃”字。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收录了广西1000多个带有“榃”字的地名,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南宁市,达600多个。比如,南宁市横州市校椅镇榃汶村、榃冷村、榃桥村、青桐村委榃僧村以及新福镇榃湴(bàn)村、平朗镇笔山村委榃叫村,还有南宁市宾阳县甘棠镇新宁村委榃合村、钦州市钦北区青塘镇榃甫村等。
记者查阅《广西地名词典》发现,“榃”壮语daemz,指塘,地名中带有“榃”字的,均与周边有塘有关。比如“榃冷”,壮语daemzlengx,“冷”指清凉,因村边山塘水比较清凉得名;“榃桥”壮语daemzgiux,“桥”指藠(jiào)头,因村前大塘边长满藠头得名。
横州市校椅镇青桐村委榃僧村是一个有300多年历史的壮族古村落,拥有48座古色古香的岭南风格民居,2019年12月31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青桐村党总支部书记李德贤告诉记者,村名原本不是“榃”字,而是左边一个米、右边一个田组成的一个字,但因电脑打不出来这个字,后来规范用字统一改成“榃”字。
▲横州市校椅镇青桐村委榃僧村是一个有300多年历史的壮族古村落。受访者供图
“湴”字在地名中使用也较多。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个地名中带有“湴”字,广西800多个排名第一,其中玉林市(190多个)、钦州市(160多个)、贵港市(130多个)分列广西前三。
《广西地名词典》记录“湴”意为烂泥,带有“湴”字的地名中,当地曾经取名时,要么有烂泥田,要么有烂泥塘,要么有烂泥坑。比如,湴村就是因该村水田多为烂泥田得名,湴田村就是因该地有两块烂泥田得名,湴山村就是因山脚下的泉水流通不畅、长年积水致路面形成烂泥坑得名。
值得一提的是,兴业县葵阳镇湴山村始开发于明朝弘治初年,当时村落周边尽是荒山野草和沼泽地,后因该村村民在历次科举考试中都有众多学子金榜题名,故兴业县官特改其名为“榜山村”。榜山村是广西首批传统村落和全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在2016年“八桂最美村名”评比中名列榜首。如今,该村还有进士第、风池堂、鸣羔故居、航仙故居等一大批名人故居,这批故居以进士第建筑群和风池堂最有价值,其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屈原曾在《楚辞·九歌·湘君》中写道:“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其中的“濑”字在现实生活中鲜见,但在地名中使用频率比较高。记者通过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检索发现,全国共有400多个地名带有“濑”字,其中,福建省170多个排名第一,广西90多个排名第二,江西省50个排名第三。
比如,南宁市良庆区那陈镇濑岽村、武鸣区城厢镇濑琶村,崇左市江洲区濑湍镇濑湍社区、扶绥县渠旧镇濑滤村,以及南宁市武鸣区两江镇渌濑山、宁武镇濑标岭等。
▲南宁市良庆区那陈镇濑岽村便民服务点。受访者供图
据《广西地名词典》记录,濑多指滩。比如濑岽,壮语laihndoeng,“濑”指水滩,“岽”指山麓,传建村于明嘉靖年间(1521~1566),因建村在深山麓中,且八尺江流经村边,并有一深水潭和一急水滩而得名;濑琶,壮语raiqbaz,“濑”指河滩,“琶”指竹子,濑琶村因村北西江河滩长有大片竹子而得名;濑湍,壮语raiqdan,“濑”指浅水滩,“湍”指沙滩,濑湍村因街圩建在左江南岸,附近有一沙滩而得名。
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濑琶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陆惠贤告诉记者,据考证,濑琶村至今已有660多年。该村北端与灵水源交界处有一条武鸣河相隔,以前那片竹林主要是用来保护河坝不受河水冲击和挡风。20世纪50年到80年代,很多村民用竹子制作成农具和竹筐等手工艺品供自己用或拿去卖,现在很少见了,手艺已失传。
▲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濑琶村委会。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这些地名中会出现一些只有当地人才懂的汉字?对此,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覃凤余说,地名是人们赋予地理实体的一定代号,也是一部地域开发史。数量众多的壮语地名,记录了壮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历史,展示了壮族社会灿烂多姿的文化。
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如山、水等的认识早于文字产生之前。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了解和认识,是先有具体后有概括的。以山为例,人类先认识一座座个体的山,然后才有可能概括成抽象的词语“山”来表达。当人们给地域命名的时候,把跟“山”相同或类似的地理实体都用“山”来命名,使人们对这种类型的地理实体一见就能了然,“山”就从词汇学里的普通名词转化成了地名学里的通名,通名又可以组合方位、颜色、动物、植物等形成新地名。广西多山多水,在古状语中bya指石山,可音译成“岜”字,所以广西有不少以“岜”字命名的村庄。
在广西,不论是壮族村寨还是汉族村落,几乎是有村必有塘。池塘养鱼,鸭、鹅可在池塘嬉戏,人们在池塘洗衣服,用池塘的水浇菜园。因此,广西带塘、潭的地名很多,各地写法不一,但读音很一致。在岑溪、苍梧一带多写作“榃”和上面两个水、下面一个田组成的字,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就收录有这种带“榃”的地名,古壮字也这么写。
此外,地形地貌对农耕生产影响极大,形成与此相对应的耕作地形的地名。比如“峒”(dòng),指分布在群山峻岭之间大小不等的谷地,一般土地肥沃,灌溉较为便利,农业较发达。以“峒”为通名的地名也很多,如凤山县的板峒、长峒、平峒、央峒等。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唐海波 黄韵伊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