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豫 晏明珠
时下的年轻人,正在用一种很新的方式逛博物馆——寻找博物馆里的“显眼包”。那些千奇百怪、让人“笑不活了”的展品,被人们乐此不疲地搜罗出来,俨然成为社交网络上的“斗图”担当,在热议、转发甚至二度创作中出圈。让人不得不感叹:“显眼包”的风,终究是刮到了博物馆里。
“显眼包”,最初是用来形容喜欢出风头的人,但在互联网社交语境下,它的词性逐渐褒义化,被用来形容有趣可爱的人或物。博物馆里的“显眼包”则是形容一些造型奇特、表情丰富、令人忍不住产生联想的展品。
去年以来,“显眼包”的热潮掀起后,国内各大博物馆都拥有了自己的“显眼包”: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无语菩萨”、甘肃博物馆被开发成“绿马”玩偶的国宝“铜奔马”和形似“面膜”的“红陶人面像”……这些文物的爆火,不仅增加了馆藏文物的知名度,也让更多游客对博物馆产生游览兴趣。
▲甘肃省博物馆根据马踏飞燕创作的文创玩偶绿马跳跳。本文图片均为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邹财麟摄
看似搞笑的“显眼包”文化背后,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博物馆藏品的关注。刚跟朋友从陕西历史博物馆回来的南宁市民顾女士,就是冲着馆内“显眼包”去的。“这个馆有很多我们想看的文物,特别是网上流行的表情包到底长啥样。”进馆之后,顾女士和朋友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文物——一个“在线委屈”的唐彩绘陶俳优俑。此外,她们还买了好些虎符造型的文创,这是她们想要收藏的“显眼包”。
最近,广西几家博物馆部分文物因为诙谐生动、有趣可爱的形象出圈,成为观众们追捧的“显眼包”。
广西博物馆展出的文物铜六博棋盘旁,围坐着的4个铜跽坐俑,形态不一,它们正是该馆最近出圈的“显眼包”。棋盘最左边的坐俑双手下垂,头向后仰,脸面向天,神情沮丧,被观众戏称为“正在工位忧郁中”。棋盘另外两个对坐的坐俑单手举起,像是在打招呼,十分生动。“虽然知道这几个坐俑正在下棋,但是他们脸上表情夸张,会让我忍不住脑补他们的内心活动。那个举手的坐俑的造型和表情,除了打招呼,也很像在说‘报告领导’。”游客陆女士站在展柜前看着这些“显眼包”,忍俊不禁。
▲广西博物馆展出的文物铜六博棋盘边,两个对坐的铜跽坐俑单手举起,像是在打招呼,十分生动。
广西民族博物馆内展出的贺州富川瑶族刺绣桌围藏品,以其生动的鱼龙刺绣纹样而出圈。这是一条富有广西特色的龙,它龙头鱼尾,既憨态可掬,又温顺敦厚。加上鱼龙刺绣纹样又有着“鲤鱼跃龙门”的吉祥寓意,也顺势成为了观众争相拍照打卡的“显眼包”。
广西自然博物馆的标本展品冠鱼狗,则因为这一奇怪的名字而成为“显眼包”。它既不是鱼,也不是狗,而是一只翠鸟。工作人员告诉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冠鱼狗的得名,在于其突出的特征或特性。冠,是指冠鱼狗的头部羽冠,似“怒发冲冠”,透着不羁气质。同时,这种鸟类主要以鱼类为食。而狗,则是因为爱吃鱼的冠鱼狗,在水边观察等候小鱼出现时,姿态颇似猎狗。
可以说,现在的博物馆“显眼包”更像是历史与“网红”的结合体,因为各种特殊的解读,让它们获得了更多关注。
“显眼包”的走红,还带火了相关文创产品。山东省博物馆亚醜钺的冰箱贴,上架两天就被抢购一空;甘肃博物馆以“铜奔马”为原型的“绿马”玩偶吸粉无数,差点让补货师傅把“缝纫机踩冒烟”。掌握了流量密码的“显眼包”文物,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文化创造力和产业发展潜力。
记者在广西博物馆的文创商店内看到,该馆的“显眼包”文物胡人俑座陶灯也被设计师作为素材,推出了冰箱贴、钥匙扣等文创商品,形象可爱,深受人们的喜欢。广西民族博物馆趁着今年是龙年,依据鱼龙刺绣纹样中的“鱼化龙”形象,生产了一系列“祥龙呈瑞”的文创精品,几次被游客买断货。
▲根据文物羽纹铜凤灯创作的雪糕文创。
这些奇奇怪怪又可可爱爱的文创周边借着“显眼包”的东风火了,有着值得探讨的更深层原因。有业内人士认为,年轻人是开放性和包容度极高的群体,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发现生活之美。逛博物馆时,“显眼包”用夸张的造型、大胆的配色来吸引年轻人的眼球,让他们开怀一笑,何尝不是这件展品为大家带来的意义?
当前文创产品的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反映出我国文创制作对年轻群体的关注、对跨界融合的探索以及对文化内涵的挖掘,无论是传统意义上讲究美学的文创还是搞怪出奇的玩偶,这些优秀的文创产品正在嵌入年轻人的生活。
·文物猜猜猜,好礼等你赢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南国早报上线博物馆奇妙游之文物猜猜猜,邀请你来答题,看看家乡的文物你知多少!5月20日中午12点前,在本文评论区写下你的答案,第一位答对的读者可获得美团焕新骑行月卡1份。接下来,请听题:
图中的绿柱石串珠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1971年出土于合浦县。在古印度佛陀时期,绿柱石是一种流行的奢侈宝石。请问它所在的朝代是__________。
中奖的朋友们,记得添加早报妞微信号预约兑奖哦~
相关链接:123集合!博物馆的“显眼包”们请出列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黄韵伊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