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豫 晏明珠
说起博物馆,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被玻璃罩保护着的古老展品,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又好像与我们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些看似高冷、触不可及的文物,实际上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遥不可及,它们有的充满生活气息,有的则透露出一种幽默与机智,有的甚至还有点萌。来,让我们看看广西的这些“显眼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又有怎样的解读呢?
此俑单腿跪坐,
右手持钁(jué,指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
左手搭于其上,身体前倾,作推磨状。
这位是西汉时期任劳任怨的“打工人”,
是不是像极了周一上班的你呢?
▲磨钁铜俑。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1969年在西林县普驮粮站前发现铜棺墓1座,
惜遭破坏。
铜面具应是铜棺上的饰件,
挂于铜棺的四角和两侧。
假如文物会说话:
“明天早八!”“完了!作业还没写!”
▲鎏金铜面具。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自古以来羊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汉代艺匠把器物塑为安详温顺的羊
并殉入墓中作为明器。
广西博物馆展出的这些陶卧羊,
形态生动,表情“天然呆”。
如果用来做表情包,
它们就会是:“羊”脸震惊!
▲表情夸张的陶卧羊和陶卧牛,成为广西博物馆的热门打卡点。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不同姿势的弥勒木雕,
脸上却有着同样轻松欢乐的笑容,
无忧无虑的模样被观众戏称为“工资一千八,
每天笑哈哈”组合。
▲黄杨木雕弥勒立像。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一个坐姿乖巧,
头顶灯盘、雕刻着浓眉大眼、
脖子短粗的胡⼈俑座陶灯,
因其铜铃般的大眼睛和拘谨的神态,
被观众戏称为“好像我的一个社恐朋友”,
真的是“动都不敢动”。
▲胡人俑座陶灯。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童子侧躺在展台上,单手压在脑后,
另一只手搭在腹部,双膝微屈,
放松的神情令观众产生遐想,
原来古人“躺平”时也如此快乐。
▲童子银饰品。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牛首正视前方,两角粗大平立,
四腿竖直而立,尾下垂至两后腿间。
呆萌的眼神和大大的犄角
加上网友配文“勇敢牛牛,不怕困难”,
变成社交媒体的趣味表情包。
▲铜牛。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高大的造型配上夸张的表情
给到访的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表情“凌乱”的马儿和它身旁神情严肃的主人
形成鲜明对比,
网友称其为“靠谱的同事和摆烂的我”。
▲大铜马。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这是旧时新年
人们挂在供桌前的绣花桌帘
图中龙身鱼尾配以金红色传统搭配,被称为“金龙鱼”图
其实龙的造型参考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鱼化龙”
有着鱼跃龙门、平步青云的美好寓意
▲瑶族刺绣桌围。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刘豫摄
头顶的羽冠高高耸立,黑白相间的颜色搭配,
格外显眼而张扬,似“怒发冲冠”,
透着一股不羁的气质。
最神奇的还是它的名字,
带着鱼和狗竟然是只翠鸟。
▲冠鱼狗标本姿态颇有猎狗风范,随时飞起捕鱼。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别名翻车鱼,身形大而扁,
身体的后半段长了一段小小的鱼鳍,
这样神奇的构造让它游泳的速度极为缓慢,
让人忍不住担心,
它会不会游着游着突然“翻车”。
▲翻车鲀。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谈笑间,历史不再沉闷,文化不再抽象。
“显眼包”的打卡热潮掀起,让博物馆里的展品得以跨越时空,让大家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与古人进行交流。当大家凝视着这些有趣又遥远的文物时,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人的呼吸与心跳。
·文物猜猜猜,好礼等你赢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南国早报上线博物馆奇妙游之文物猜猜猜,邀请你来答题,看看家乡的文物你知多少!5月20日中午12点前,在本文评论区写下你的答案,第一位答对的读者可获得美团焕新骑行月卡1份。接下来,请听题:
图中文物收藏于广西民族博物馆,用黑色土布做成,用橘红色丝线十字挑花刺绣铺底,再在其上用黑白线相间刺绣3个并排“米”字纹图案组成。请问它的用途是__________。
中奖的朋友们,记得添加早报妞微信号预约兑奖哦~
相关链接: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你打卡了吗?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黄韵伊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