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巫碧燕 邓振福
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黄洛瑶寨的潘红妹一家,是一个四世同堂、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全家人一起传播红瑶长发文化和国家级非遗红瑶服饰文化,是广西民族团结融合的一个缩影。
多民族的大家庭
5月14日上午,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来到黄洛瑶寨,看到潘红妹正在“红妹农家乐”的直播间里介绍着祖传的养发米汤。黄洛瑶寨是“中国第一长发村”,这里的红瑶女子都有一头乌黑靓丽的长发。潘红妹带着全家一起传播护发“秘方”。
潘红妹的公公和现年90岁的婆婆潘桂英育有4个儿子、3个女儿,四世同堂共计60多口人,融合了瑶、壮、汉3个民族,大儿子的儿媳妇是汉族,二儿子的儿媳妇是壮族。
▲潘桂英(中)和家人们一起合影。受访者供图
聊起自己的大家庭,潘红妹的夫兄潘大斌乐得合不拢嘴,“每年农历六月六,即红瑶的‘半年节’这天,一家人都要团聚,尝新收成,汉族儿媳妇也帮忙包粽子、做糍粑,每次都要摆上几大桌,很热闹。我那90岁的老母亲,现在还常常上台,展示她那2.1米长的头发”。
▲潘红妹(中)带着侄女(左)和婆婆潘桂英一起制作含淘米水的洗发水。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邓振福摄
嫁到潘家的媳妇们,不管来自哪一个民族,都入乡随俗,留起了长发。
▲潘红妹展示1.8米长的秀发。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邓振福摄
壮瑶恋格外动人
潘春贵是潘红妹的儿子,他和壮族妻子侯艳璐是初中同学,两人青梅竹马,年轻时便萌生了爱意。
2005年,18岁的潘春贵决定参军入伍。侯艳璐陪着他去县里报名,把他送上远去的班车,支持他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曾想,两人自此开始了8年的异地恋,只能靠书信来往。直到潘春贵复员回到家乡,两人才得以相聚。
侯艳璐的家在龙脊古壮寨,距离黄洛瑶寨不远。每逢休假,她总是住在黄洛瑶寨,替爱人陪伴他的父母。坚实的后盾令潘春贵有了拼搏的动力。他在部队里屡获嘉奖,包括军区比武第一名、个人三等功、优秀士兵等,荣誉证书塞满了一个纸箱。“他不论是作为丈夫、父亲,还是儿子,都很出色。”侯艳璐对爱人充满溢美之词。
两代人美美与共
都说得到父母祝福的婚姻是最幸福的,一段跨民族爱情的背后,是两代人的“美美与共”。
黄洛瑶寨在山脚,龙脊古壮寨在山腰,两个寨子遥遥相望。当年,瑶寨的潘家带了彩礼到壮寨的侯家提亲。侯艳璐的阿爸阿妈一分没取,将彩礼原封不动地交到小两口手上,让他们安心经营小家。
婚后,侯艳璐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婆婆潘红妹18岁时剪下的一束头发。“红瑶女视发如命,一生只剪一次头发作为成人礼。婆婆赠发,意味着把我当成了亲女儿。”侯艳璐说,她很珍惜这份礼物,将它作为衬发戴在自己的头上。
▲潘红妹(左)和儿媳妇侯艳璐。 受访者供图
潘红妹还给侯艳璐置办了很多瑶族锦衣、银饰,每每发现儿媳衣服穿旧了,她就会变戏法一样拿出一件新的;看到别家有更好的手工,她也要学着给儿媳做一件。
现在,在潘红妹的呵护下,侯艳璐的头发已经从刚进门时的齐肩短发,长成了过膝长发,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寨子的旅游产业中。或许,正是不分民族和年龄的爱,令此地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戴昕明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