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兰敏 闫芬丽/文 尹世斌 苏华/图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社区是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单元。目前,广西共有2300多个社区,生活着多个民族的居民群众。社区怎样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如何让各民族群众互嵌融居、共享幸福生活?3月9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南宁部分社区,了解各民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图景。
望仙坡社区:心贴心同庆“我们的节日”
“壮(壮族)维(维吾尔族)两族并肩亲,万里同心襄伟业”……在南宁市兴宁区望仙坡社区的居民心声墙上,居民钟洁贞写了一首词贴在上面,这是她参加完社区举办的“古尔邦节”庆祝活动有感而发。定居在该小区的维吾尔族居民努尔帕厦·买买提·依明看到后,用维吾尔文字进行了翻译,并发送给远在新疆的亲戚朋友,告诉他们自己在南宁一切都很好,也和社区居民一起过古尔邦节。一首词,两个版本,同贴在心声墙上,犹如两颗心紧贴在一起。
▲南宁市望仙坡社区居民心声墙,浓缩了各民族居民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图景。
▲望仙坡社区居民钟洁贞写的词,定居该社区的新疆居民努尔帕厦·买买提·依明用维吾尔文进行了翻译,并发送给远在新疆的亲戚朋友。
望仙坡社区党委书记赵刘芬介绍,该社区成立于2001年6月,因辖区内的“望仙怀古”传说和景致而得名。现有居民6348户,常住人口12037人,壮族、维吾尔族、回族、侗族、土家族、满族、苗族、瑶族等居民3000多人。
为了增强辖区内各民族居民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社区每个月都组织活动。春节写对联、“广西三月三”民俗活动、端午节制作香囊、中秋节制作月饼等,吸引各民族居民共同参与“我们的节日”。尤其自2018年开始举办的古尔邦节活动,在南宁已经小有名气,其他城区的新疆居民都会赶来一起庆祝。
“我们在社区的广场上一起跳舞一起狂欢。”赵刘芬说,大家同唱爱国歌曲,同跳民族舞蹈,同品特色美食,不知不觉中,心就更贴近了。
凤岭北社区:依托“民族之家”促进民族团结
“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在南宁市青秀区凤岭北社区,有一个“民族之家”,这里展示了民族服饰、民族文化用品、生产用具等,设有民族书屋、民族书画室和培训学习室等服务功能室,展示着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种书画作品。
凤岭北社区党委书记吴璇介绍,为加强各族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社区专门设立了“民族之家”。除了展示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亮点和特色,还依托“民族之家”组建了6支文艺队伍,每季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
凤岭北社区生活着壮、汉、瑶、苗、侗等20个民族的居民。今年68岁的李日芬是瑶族人,在这居住了8年。她说,最初从老家来到这里的时候,对环境感到陌生,但周围的邻居都非常热情,主动邀请她去跳广场舞。“尽管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但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每逢各民族节日和重大节假日,会制作民族特色美食进行分享。”李日芬说,邻居们都很喜欢她做的糍粑、粽子和手工饼干,还想跟她学习瑶绣。
宋厢社区:为各族群众搭建文艺舞台
3月9日上午,在南宁市良庆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的一间室内活动室,十余名宋厢社区的居民正在排练歌舞。
▲宋厢社区的居民在排练舞蹈。
居民王薇是满族人,热爱文艺表演的她于2021年在宋厢社区组建了艺术团。目前,艺术团已有80多人,成员涵盖了壮族、汉族、瑶族、满族、仫佬族等,“我们经常聚在一起排练节目,参加社区组织的文艺演出。大家还会穿上本民族的服饰,展示各民族服饰之美”。
王薇说,她第一次见到瑶族服装的时候,就被精美的服饰细节惊艳了。后来她在艺术团成员的推荐下,购买了一套瑶族服装收藏,“排练之余,我们还会互相分享本民族的节日习俗,这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彼此的传统文化”。
▲宋厢社区多个民族的居民在练习舞蹈。
宋厢社区党委书记刘珍介绍,目前社区居民约有1.8万人。为了满足各族居民群众的文艺爱好和闲余生活需求,社区积极协调良庆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的服务用房免费给居民使用,还会经常组织文艺活动,让辖区各族居民以及文艺爱好者尽情展示文艺节目,让居民近距离感受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促进辖区各族居民团结交融。
广西有11个“国字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记者从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了解到,目前,全区共有11个社区获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58个社区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44个为全国、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监督检查处一级调研员吴汉时介绍,多年以来,广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社区作为主渠道、主阵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团结交融行动,大力营造各民族居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大家庭般的温暖。
比如,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的“谢大姐暖心屋”,通过发放民情联系卡、接待来访各民族群众等方式,鼓励大家主动反映问题,自成立以来,为各族群众解决困难问题100多件,成为名副其实的暖心屋。
此外,社区还通过热闹的各类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如在“广西三月三”、丰收节、侬垌节、端午节等特色传统节日,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系列活动。以200多个各级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园地)、1213个“同心文化载体”、10000多个“民族之家”等作为阵地,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系列教育平台;同时,还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群众性联谊活动,引导各族居民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关链接: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刘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