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闫芬丽 李艺
编者按
在技能领域,女性相对偏少,能做到工艺美术大师甚至领衔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的女性更少。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南国早报推出“女大师,有料到”特别报道,带你见识身怀“绝技”的“女神”们,一睹她们的技能风采,揭秘大师炼成之路。
黄芝敏是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化学分析技能专家,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她每天穿梭在各式各样的烧瓶、天平之间,带领的团队一年分析原燃料约3.9万批、钢铁样品约22万批。她苦心磨砺,攻下一个个技术难关,为广西钢铁分析智能化改造带来新变化。
“黄大师,这是今天的化验单。”“这个数据是3.29吗?”3月6日,在黄芝敏的工作室,她一边忙着自己负责的化验项目,一边和同事讨论着化验结果。
▲黄芝敏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在钢铁的生产过程中,原料和燃料的任何一点差别,都可能影响产品的质量。黄芝敏和同事的工作位于钢铁生产的前沿,他们需要对各种原料、燃料进行“体检”,以最快的速度拿出最精细准确的“体检报告”,生产环节的工人才能根据原料的质量情况,调整、添加不同的元素,保证每一批次产品的质量。同样的,产品在出厂前也要进行分析化验,查看是否符合钢种范围并出具检验数据。
传统的钢铁分析方式都采用人工取制样,几乎所有的步骤都依靠双手完成。2018年4月,黄芝敏和同事开展了钢铁分析智能化改造攻关,创新地采用了两个机器人取代手工作业。自此,广西钢铁行业第一条全自动智能钢铁分析检测线正式投入使用,每年可节约百万元人力成本。在冶金行业化验领域,有的传统湿法实验分析样品需要十几个小时。黄芝敏和同事在2021年创新了各类合金的检测方式,样品分析时间从3至5个工作日缩短至4个小时以内。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大大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以及分析成本,对采购的合金样品仪器自动化分析做出了重大创新和引导。
▲黄芝敏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成功路上没有捷径。刚参加工作时,黄芝敏面对原料分析岗位上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等精密仪器时,时常“摸不着北”,也曾茫然、焦虑。不过,她从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不断创新,也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
“我认为创新很重要,哪怕只是一名普通的化验工,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带着‘为什么’去处理问题,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黄芝敏说,正是这样的心态,让她从一名普通的化验工逐渐成长为原料分析的技术骨干,蝶变成行业里的国家级“技能大师”。
2019年,“黄芝敏技能专家工作室”成立,一年后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如今荣升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黄芝敏采用理论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徒弟。她针对各设备的操作技巧,定期开展专人、专题、专案的心得分享,鼓励徒弟们相互学习、交流经验。黄芝敏说:“如果技术只有我自己会,是没有意义的。我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掌握技术,做好传承。”
相关链接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