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黎莹遐
今年66岁的韦洁群是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塘平村人,也是自治区级韦洁群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衔人。这辈子,她只专注一件事——传承六堡茶制作技艺。从六堡公社茶厂的技术员到自立门户的家庭小茶坊制茶师,再到创办茶厂的技术总监,韦洁群用50年的时间,让自己成长为六堡茶制茶行业中的佼佼者。同时,她致力于传承非遗六堡茶制作技艺,广开培训班,希望把技艺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韦洁群采茶。 本文图片均为南国早报记者游拥军摄
韦洁群说,自己从小就和六堡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六堡镇,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茶园,几乎人人都会种茶制茶。耳濡目染下,她开始学习制作六堡茶。16岁那年,因制茶手艺较好,韦洁群被选拔到六堡公社茶厂工作,勤学苦练的她获得厂里老师傅的认可,也学到了新兴的制作工艺。
韦洁群不负众望,在六堡茶制作的多个环节都锻炼出过硬技术。她也因茶结缘,和志趣相投的六堡公社茶厂厂长石柱斌喜结连理。随后的几十年间,韦洁群日复一日地研究六堡茶的制作工艺。由她用古法手工制成的六堡茶,口感层次丰富,茶味醇厚顺滑,一次可以泡18至22道,是六堡茶当中的精品。而用机器制作的六堡茶,一般只能泡不超过15道。为了去除茶叶的苦味,她不断尝试调整炒青的时间、揉捻的力度;为了最醇正的槟榔香,她倒掉过上千斤制作失败的茶叶……
▲炒茶。
坚守技艺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韦洁群用初心和努力守护了六堡茶。1986年,六堡公社茶厂因一次生产事故倒闭。韦洁群说,当时六堡茶的价格很低,质量好的一级茶叶大概每公斤只能卖到6.4元。加上村里交通不便,六堡茶很难往外销售。困境下,村民陆续砍掉茶树,改种更值钱的八角、桉树。韦洁群早已把茶叶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舍不得砍掉家里的老茶树,她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制茶手艺,不能在我这一代断掉。”为了维持生计,韦洁群夫妇承包了一辆村里去梧州的中巴车,开了一间小杂货店,用挣来的钱去收茶叶。待经济状况好转后,夫妻俩停掉其他生意,专注制茶工作,成立了黑石山茶厂。在两人的精心经营下,茶厂的名气越来越大,各种品质上乘的六堡茶销往全国各地。
▲韦洁群在挑选茶叶。
“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韦洁群技能大师工作室(自治区级)……一项项荣誉见证了韦洁群的成长。“制茶没有可以完全复制的固定方法,只有反复试验,不断调整,才能找到感觉,做出精品。”韦洁群说。
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2010年开始,韦洁群和小女儿石濡菲每年都开设制茶培训班,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制茶经验倾囊相授。培训前,很多学员做的茶味道苦涩。韦洁群教的杀青方法,可以让茶的口感明显提升。十几年里,韦洁群培训过的学员有1200多人。
有了统一的制作标准后,韦洁群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当地村民通过种茶、制茶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共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种植茶叶,其中有80多户是留守妇女。同时,带动增加茶园种植面积达1500亩。去年,茶农人均年增收2500元以上。
“茶叶炒到把根茎往两边掰都折不断时,炒青这道工序就算完成了。”今年3月6日,在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韦洁群正在炒制今春第一锅六堡茶。只见她用手把茶叶不断地聚拢、抛散……没有机器控温,只凭个人经验。约15分钟,翠绿鲜嫩的茶叶慢慢变成了深绿色。
韦洁群说:“传统的古法制茶技艺,需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她收徒标准极其严格,迄今只收了三人为徒,其中一人是来自上海的王女士,她用十年时间学艺并扎根梧州,投身六堡茶产业的发展。
如今,韦洁群的小女儿、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石濡菲已慢慢从母亲手中接过接力棒。但韦洁群希望,有更多人加入传播和推广六堡茶的队伍。
相关链接
炼成技能大师!她每天穿梭在烧瓶间,一年分析钢铁样品约22万批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