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雷小琴/文 游拥军/图
3月3日,有工人在南宁市北宁街对旧房进行清理时,发现镶嵌在房屋墙壁上的3块石碑。5日,南宁孔庙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来到现场查看后,初步认定3块石碑中有1块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营建甘氏宗祠的碑记,至今已近200年,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甘氏宗祠的碑记。
5日上午,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在市民甘先生的带领下,从北宁街附近的一条小巷进入约20米,在3间已拆除了瓦项的旧瓦房前,看到一块高约1米、宽约0.7米、厚约0.1米的鼎建祠堂碑镶嵌在房屋墙壁上,字体清晰可见。对老南宁文化颇有研究的陈建昭老人也赶到现场,他仔细看了石碑上写的字,并进行了解释:“石碑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鼎建甘氏宗祠的碑记,甘氏高伯祖是广州郡新邑人,清雍正年初来南宁做生意;建祠堂时,甘氏已在南宁经商、定居到了第五代。”
▲已拆除了屋顶的旧瓦房。
在另一个房间,两块小一些的石碑也镶嵌在房屋墙壁上,石碑刻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光绪六年(1880年),由于字迹较为模糊,需要进一步辨认。
▲石碑上刻的字仍清晰可见。
据甘先生介绍,这3间瓦房属于直管公房,已有十年无人居住。他还发现一间瓦房顶上留存的旧横梁。横梁为整根原木,绘有寿纹、草龙纹、铜钱纹,乃吉祥如意的象征。据推断,横梁应属于甘氏宗祠的老木构件。
▲瓦房顶上留存的旧横梁。
当天上午11时,南宁孔庙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来到现场,认定这是原立在甘氏祠堂的鼎建祠堂碑。在对3间瓦房进行初步查看时,文物保护工作者推断,瓦房是在甘氏宗祠的原址上建起来的,宗祠的原本建筑已找不到遗迹,唯有一面山墙可看出是由一些旧青砖砌起来的。据初步认定,石碑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下一步将启用保护程序。
▲据初步认定,石碑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据了解,在清代,随着南宁商贸的发展,粤商、赣商、湖广帮、徽商等纷纷到南宁经商。陈建昭分析,甘氏高伯祖是广州郡人,因南宁人包容和善,且南宁有广阔的商贸市场,他便来此地做生意并定居,随后甘氏家族在此生活了200多年。虽然甘氏宗祠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甘氏后人也搬离了北宁街,但我们却能从石碑碑文、雕花木构件中感受到当年的繁荣与和睦,更能窥见老南宁的往昔岁月。
(读者甘先生 稿酬100元)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唐海波 陈诗圆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