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雷小琴
3月1日,已有20多年历史的南宁北泉姐老友粉店宣布闭店,引发关注。据了解,南宁老友粉是广西的美食名片,有百年历史,知名老品牌有共一、复记、舒记、天福香等等。如今,这些承包了老南宁记忆的粉店,也面临着手艺传承与创新等问题。
▲3月1日,北泉姐老友粉店宣布闭店,图为北泉姐。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苏华摄
专注一碗老友粉 不接急单不能催
“吃了很多年的北泉姐老友粉了,怎么突然不开店了?”“我带90岁的奶奶来吃粉,想不到北泉姐退隐江湖了。”3月4日中午,多名食客在南宁市北泉姐老友粉店发出感叹。北泉姐在店门口微笑着回应、解释,并感谢大家多年来的支持。
▲一名市民搭着奶奶来北泉姐粉店吃粉,得知粉店闭店只好与北泉姐合影留念。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苏华摄
北泉姐全名谢北泉,1997年在安北下开了一家老友粉店,先后更换了5次店址。店里由她掌勺,高峰期一个人同时用三口锅煮粉。她“不接急单不能催单”,吃她煮的一碗粉要等一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这更是钓足了食客的胃口,在社交媒体意外出圈。
为什么要激流勇退?北泉姐对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说:“我本以为我能做到60岁,但每天八九个小时的连续站立煮粉,我的颈椎、腰椎、肩膀都出了问题,只能选择退休。也许有人觉得等我煮一碗粉等得太久,觉得我是在摆谱。在我看来,煮老友粉需要匠心制作,精致的美食需要等候,毕竟品质比数量更重要。”
▲正在煮老友粉的北泉姐。受访者供图
有故事的老友粉 游子游客都爱它
老友粉作为南宁的本土美食,于2007年入选南宁市公布的首批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柳州的螺蛳粉、桂林的桂林米粉同为广西“三大米粉”。
虽然南宁人最推崇的是老友粉,但是其原版却是老友面。关于老友面的来历还有一个典故:20世纪30年代,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顾周记茶馆喝茶。有几天,老翁因感冒没有去,周记老板便将精制面条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肉末、胡椒粉等煮好一碗送与这位老友。酸香热辣的一碗面顿时让老翁食欲大增,流汗不止,感冒也渐渐好了。事后,老翁为表感谢,书赠《老友常临》的牌匾给周老板,“老友面”由此得名并渐渐名扬八桂。
原南宁市第二饮食公司的打面师傅甘方泽说,南宁湿热天气多,因此南宁人喜爱酸辣口味。70多年前,“共一老友”就开在了中山路上,当时煮的老友面都是手工制作的,又叫杆打面(广东叫竹升面)。随着食品机械的发展,有了机制粉,南宁人更喜欢爽口的机制粉,由此老友粉就盛行开来。
▲共一老友面店。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雷小琴摄
原汁原味老友味 期待传承与创新
北泉姐退休后,她的煮粉手艺谁来继承?北泉姐笑着说:“我已收了包括我儿子在内的十几名徒弟,有的徒弟学成之后已在各地开店,将南宁老友粉传承发扬光大。我儿子才19岁,等他长大一些,如果还喜欢煮老友粉,我就重开一家北泉姐老友粉店给他传承。”
共一老友粉也是很多老南宁、外地游客的必吃美味。店内的黄雪英、莫美芳都是老友粉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四五十岁的她们,一边在灶台前忙碌,一边培养徒弟。但煮老友粉是个辛苦活,需要天天在热火前颠锅掌勺,目前她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
▲共一老友面店的煮粉阿姨正在煮老友粉。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苏华摄
有着44年历史的舒记米粉也以老友粉著称。早在十年前,创始人舒老先生已将接力棒交给儿子舒先生。“从我懂事起,爸妈开的粉店就已是客盈门,我在粉店里各个岗位都干过,熟悉了开店的操作流程、管理方式后,我才接起了10家舒记米粉店。在我看来,舒记老友是很多南宁人从小吃到大的美食,这样的美味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舒先生说。
▲舒记老友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雷小琴摄
天福香老友粉的传承经历了四代人,第四代掌门刘碧霞说:“我的曾外婆就是蒸粉、煮粉的,这一祖传手艺传到了我母亲黎紫珍手里。1986年,母亲在南宁临胜街开了一家老友粉店,以花肠猪肚粉而闻名。我接过这个接力棒已有12年了,希望能煮好每一碗老友粉,同时我们也在培养第五代传人,传承这一碗承载着浓浓老友情的老友粉。”
▲曾经在南宁临胜街开设的天福香老友粉店老照片。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雷小琴摄
与传统家族经营不同,复记老友尝试创新。2007年至2023年,复记老友在黄新德及家族接班人十几年的经营下,成为较早一批走出广西开店、连锁规模化、建立中央厨房标准化供应链的老友粉品牌,高峰时开设了75家门店,并成为南宁老友粉协会会长单位。
▲复记老友粉店前,市民游客正在排队。受访方供图
广西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秘书长吴东栋认为,南宁要讲好老友美食的故事、深挖老友味美食,除了老友粉,可在老友鱼、老友田螺、老友花甲、老友粉虫、老友粽上下功夫,让“酸、辣、鲜、香”的南宁老友味香飘全国。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钟亮 戴昕明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