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玉浩
1月28日,南国小记者江南游学营将游览杭州。 1月27日前,杭州最低气温都在0℃及以下,28日起气温将有所回升,能否欣赏到“断桥残雪”美景,尚不得而知,但跟着古诗词去实地打卡杭州美景,一定会有所收获。
西湖风光独秀,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写过《饮湖上初晴雨后》赞其景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奇景之“断桥残雪”中的断桥,位于西湖白沙堤的最东端,若瑞雪初霁, 西湖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霜桃,石桥拱面上的冰雪最先消融,而石桥两边依然为霜雪覆盖,仿佛桥身被隔断在风雪之中。
▲西湖冬景。资料图
西湖的景点很多,断桥所连接的白沙堤宽阔敞亮,遍植翠柳。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湖西面的苏堤,是苏轼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苏堤两旁遍植桃柳,横卧在湖光山色之中, 景色四季各异,每逢阳春三月,柳树成烟。堤分为七段,其上有六座桥,“六桥烟柳”在元代位列西湖胜景之首。
苏堤附近有三潭映月岛,岛上有水潭,潭中有三座石塔。每逢月明时,在石塔中点上灯,“月光映潭,分塔为三”,灯光与明月交相辉映,颇有“烟笼寒水月笼纱”之妙。
“南屏晚钟”也是西湖一景。南屏山位于苏堤南岸,山体多孔穴。每当傍晚钟声敲响,钟声共振齐鸣,悠远清扬,经久不息。
南屏山山下有净慈寺,南宋诗人杨万里写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游学知识点
请打卡↓↓↓
宋时江南风韵 现代杭式生活
“满插瓶花罢出游,莫将攀折为花愁。”行走在千古遗韵里,宋人的生活方式和隽永深沉的美学内涵也 渗入了当下杭州人的精神与审美。
据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研究馆员方忆介绍,宋朝人有四般闲事:烧香、点茶、挂画、插花。
除插花外,点茶与杭州的关系尤其密切。杭州特产龙井茶,清明时的“明前茶”和谷雨时的“雨前茶” 最让人称道。
宋人泡茶用点茶之法,将茶叶研磨成粉,与香料混合,冲入热水,用茶筅击拂出乳白色汤花。饮者可在汤花上作画,称为“分茶”。南宋诗人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如此描述当时的喝茶意境:“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人还以“斗茶”为乐,一斗汤色,二斗水痕。汤花匀细、色白为佳,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者为胜。
雷峰塔背后的故事
1月23日,寒潮侵袭浙江,钱塘江上浮起一片片洁白的冰凌,雷峰塔下的长桥公园沿线也结了冰,虽然天气寒冷,但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雷峰塔位于夕照山上,为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 北宋时毁于战火,南宋重修,明代又遭兵燹,木制塔身焚毁,民国时因盗挖,留存的砖塔倒塌。如今的雷峰塔是2002年重建的,塔身造型优美。
让雷峰塔名声响亮的还有“白娘子” 的故事。宋时,杭州就有《湖中三塔记》。明代时,冯梦龙将白蛇故事写入 《警世通言》,篇名《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西湖借伞”“永镇雷峰塔”的情节已可见到。主角白娘子对爱情锲而不舍,让人颇为感动,她的故事得到续写,后世为其增加了“塔前祭母,全家团圆”的剧情。
鲁迅为雷峰塔倒塌叫好,写了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将雷峰塔与民间故事《白蛇传》结合起来,赞扬白娘子为自由幸福抗争,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
我们找到了美国人西德尼·D·甘博在1908拍摄的雷峰塔历史影像,记录了雷峰塔倒塌前的真实面貌,当时的雷峰塔实在是破败不堪。
看到眼前的雷峰塔,小营员们是否有别样的感受呢?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丁春霞(见习)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