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艺术夜校怎么从“走红”到“长红”?代表委员这么说 | 两会深读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兰敏 李艺/文 邹财麟/图

近年来,包括南宁在内,广西多地推出了市民艺术夜校,年轻人可以在下班后到夜校享受公益文化艺术培训,这样的模式广受好评。艺术夜校怎么从“走红”到“长红”,持续为大家提供福利?自治区人大代表、自治区政协委员建议,在按年轻人需求制定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可以扩大夜校的覆盖范围,把图书馆等公共场馆、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等都纳入,让更多的年轻人能享受夜校的福利。

▲2023年10月,南宁市民通过夜校学习声乐。

艺术夜校在广西开花

不久前,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公益培训联盟2023年冬季公益培训班新生名单公布,一些“中签”的幸运市民兴奋不已,没有报上名的市民则在询问:市民艺术夜校什么时候再开班?

南宁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陈春燕委员介绍,以前文化馆艺术普及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状态,少儿艺术教育火热、老年文艺辅导如火如荼,却少有面向年轻人的艺术培训。2023年春天,该馆的邕城市民艺术夜校唐人文化园分校正式开班,在工作日的晚间时段为年轻市民提供文化艺术普及课程,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尤其是在年轻市民中,有了很高的美誉度。

广西群众艺术馆馆长覃广周委员介绍,艺术夜校在全国各地火爆出圈,广西各地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除了南宁,柳州市群众艺术馆的百花艺校公益联盟、“社区艺术课堂”全年面向市民开展夜间免费开放文化艺术培训;桂林、北海、防城港、贺州、来宾等地也实现了“5+2”“白+黑”的免费开放公益培训。

▲广西群众艺术馆馆长覃广周委员接受采访。

课程内容花样多

覃广周介绍,广西的市民艺术夜校培训内容既有声乐、器乐、舞蹈等传统课程,也有创意手工、美妆、形体礼仪、陶艺等新兴内容,课程多,收费基本为零,所以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奕代表认为,夜校的流行不仅彰显了年轻人对教育和个人成长的重视,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多样性需求的逐步增长。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创作部主任潘雨茜代表认为,夜校的火爆,说明人们在物质生活之外,追求和期待更多的精神满足,而传统文化的美好内涵,也能为年轻人在工作之余提供精神养分,这也说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迎来回归和复兴。

市民期待夜校能扩大规模,有更多的名额和培训内容。陈春燕坦言,刚刚起步的市民夜校,还面临不少困难,例如夜校的课程设置需要精准对接年轻群体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供需平衡,这对场馆布局、人员管理、课程安排等方面都是挑战;另一方面,市民夜校都是公益性质的,需要筹措并投入更多的经费。

2023年10月,一位年轻的学员在夜校学习化妆。

充实师资丰富培训内容

市民夜校如何发展才能走得更远、更稳?覃广周认为,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完善和提升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免费开放公益培训场地设施条件。在打造现代化场馆设施的同时,也要配备足够的不同门类培训功能室、培训学位和培训教具;打造一批综合性强、功能多元、小而美的新型文化空间,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此外,要充分动员和吸收高水平的文化名家、艺术大咖和文化志愿者参与进来,充实市民夜校师资人才队伍的数量。

潘雨茜说,综合来看,夜校既要有优质专业的师资,还要设计好授课计划,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她建议,夜校这样的模式可以依托政府文化惠民工程,让部分惠民活动进入社区、商圈或其他公益场所,更好地下沉到基层一线,有意识地开展学习授课活动,为大家提供优质精神食粮。

期待更多场所开放

如何实现夜校从“走红”发展到“长红”?刘奕建议,要不断丰富和优化课程内容。应当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融合传统技艺与新兴知识,如数字技术、创业指导、心理健康等,以满足不同年龄和职业背景人群的需求。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奕代表接受采访。

此外,可以扩大夜校的覆盖范围。建议利用公共文化资源,如图书馆、文化中心等,作为夜校的教学点,便于更多基层青年参与其中。职业学院也可以开放其教学资源和先进设施,供夜校使用,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学质量;还可以利用职业学院现有的专业师资力量,确保教育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2024年春天,南宁的邕城市民艺术夜校将如约和市民见面,届时夜校也将根据市民需求,增加书法、画画班等。陈春燕说,他们也会不断积累经验,希望通过市民夜校让文化场馆实现高频运转,走进更多市民的生活中,提升南宁的城市文化含量。

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陆燕代表说,如今非遗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关注。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各界对非遗技艺的学习需求,结合当下“青年夜校热”,钦州也有计划创办“非遗夜校”,让非遗在年轻人的夜生活中“活”起来。“非遗夜校”的课程会涵盖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坭兴陶手工技艺等多个领域,用年轻人多元性、探索性思维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播发扬。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黎伊玮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