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农玉曼 覃丽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健康医疗的深度融合,医用级智能设备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何合理使用医用级智能手表、手环等设备?能不能以这些监测数据来衡量自己的健康状态?听听专家的说法。
▲南宁一家医院的血压检测仪显示一名市民的血压数据。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游拥军摄
“医生,最近一周,我每天的深睡眠只有四五十分钟,我是不是得了失眠症?”南宁市民李先生用智能手表监测自己的睡眠情况,数据显示:近一周以来他的深睡眠时间均不足1小时,他感到非常焦虑,然而越是焦虑就越睡不着,最终不得不到医院问诊。
深睡眠在多少个小时左右是正常的?手表上的睡眠监测功能有参考价值么?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睡眠科住院医师韦眉介绍:深睡眠比例占整个夜间睡眠时间的15%~20%,普通人一晚上深睡眠达到1~1.5小时已经很好了。至于睡眠监测的准确度,韦眉表示:监测数据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目前市面上,有一部分智能手环、手表是可以通过监测用户的运动和心率来追踪睡眠状况,与医院里的初级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原理差不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智能手环、手表的监测环境、方法、传感器灵敏度不固定,测出来的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
能不能以这些监测数据来衡量自己的健康状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戴剑认为,医疗级智能设备能让用户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全天候守护身体健康,但不能视为专业的医疗建议。过度依赖智能手表的监测数据,有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焦虑,甚至延误病情。想获得准确的数据,还是建议到专业的医院去做检查。
业内人士认为,智能设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宽应用场景,满足消费者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让智慧技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产品的深度,深耕准精度、专业度,真正为消费者解决实际问题。
温馨提示: 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识,请关注《南国城报·健周刊》健康科普大讲堂公益活动及报道。扫一扫下列二维码即可进群咨询。
▲此二维码1月17日前有效。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吴思思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