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罗贝尔 黎莹遐 陆旺
11月15日,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圆满落幕。这段时间里,参与到学青会的每一个人都收获满满:赛场上,运动员们挥洒汗水,激情竞技,摘下奖牌,磨炼心志;赛场下,忙碌于各个岗位的志愿者、为运动健儿呐喊助威的观众,他们亦在这场盛大的赛事中留下了专属印记,展现别样精彩。
志愿者:换个身份参与体育比赛
11月13日,在广西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内,运动员在泳池内全力以赴冲刺终点。赛场外,计分组的工作人员也在争分夺秒核对成绩、录入比分。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了几名“小青芒”的身影,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大一学生王春然就是其中一员。
▲王春然(黑色衣服)在学习上传分数的流程。受访者供图
王春然曾是一名跆拳道运动员,由于身体伤病,没能继续走职业运动员的道路,而是转入体育教育专业深造学习。今年9月,他响应学校号召,报名参加学青会的志愿服务工作。
“学青会游泳项目的小项数量多,赛程时间长,需要时刻打起精神。”每天,王春然和其他志愿者早出晚归奔赴比赛现场,每个小项结束后便立刻全神贯注投入工作中,配合将纸质版成绩录入官网,仔细核对后向外发布。谈及为何要当一名志愿者,他回答道:“即使不能参与比赛,也想换一种身份投身到自己热爱的体育事业当中。”
志愿者领队:平凡的引导岗位却不平凡
11月13日,在广西体育中心体育馆内,一位身穿志愿者衣服,佩戴特殊工作牌的“小青芒”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位身上挂着特别标识的“领队老师”,是来自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回轩辰,他负责本届学青会体操、游泳、手球项目的志愿者管理工作。
“为了让观众有良好的观看体验,开赛前一个小时,志愿者必须到岗。”回轩辰说,引导员虽然是志愿服务中最平凡的一个岗位,但要做好却没那么简单。
记者看到,即使气温骤降,站在出入口的志愿者依旧坚守在灌入寒风的通道为观众引导指路,尽可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作为“领队老师”,回轩辰不仅要做好引导岗位工作,还要游走在场馆各个角落,调配志愿者人数,保证志愿者得到充足休息。
颁奖礼仪:在志愿活动中收获友谊
每一次激动人心的颁奖时刻,颁奖礼仪总能近距离地感受到激动、开心的氛围。“看到奖牌、证书和吉祥物从自己端着的托盘送到运动员手中,我也能分享他们的喜悦。”广西财经学院大二学生王蕊是礼仪志愿者中的一员,负责武术套路比赛的礼仪工作。
▲王蕊(右一)在会场练习礼仪动作。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何定坚摄
礼仪志愿者要保持面带微笑、腰板挺直,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姿态、每一句话语都代表着广西青年的形象。“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要时刻保持‘在线’状态。”王蕊说,通过礼仪工作的种种细节,让到场宾客和运动员感受广西青年的精神面貌,这是让她感到最幸福的事情。
友谊之花也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悄然绽放。王蕊介绍,学青会礼仪志愿者需统一着装马面裙,穿起来要费点功夫。“我们会互相帮忙绑腰带,以及整理妆容和发型。”王蕊笑称,和她一起负责武术套路比赛的礼仪志愿者来自同一个学校,但大家此前都不认识,经过这段时间的并肩战斗,彼此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观众:通过观赛清扫知识盲区
11月1日至5日,学青会射击(步手枪)项目在南宁开赛,吸引不少观众前来观赛。一些观众看完比赛直呼刷新了认知,扫除了他们对于比赛项目的知识盲区。
▲11月5日,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决赛比赛现场。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尹世斌摄
“以前我总以为射击比赛进行时,现场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但实际上并不是。”观众张女士说,她特意在赛前嘱咐儿子,比赛时不许发出任何声音,但到了场馆后发现比赛时会播放一些或动感或紧张的音乐,观众还可以给选手鼓掌加油。
击剑比赛也令很多观众大开眼界。“以前总觉得击剑比赛很绅士,没想到这项运动富有激情,击剑选手在赛场经常呐喊吼叫,非常热血。”观众李女士说,她到场了才知道原来击剑比赛不同项目所用的剑各不相同。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唐海波 黎伊玮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