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豫 陆欣楠
在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运动员村里,什么最火?无疑是非遗文化体验区。学青会期间,运动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在非遗传承人和志愿者的指导下,参与剪纸、“点米成画”、布艺绣球等广西非遗手工体验项目。青春精神与非遗文化激情碰撞,达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双向奔赴。
▲运动员和志愿者体验“点米成画”。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广西非遗文化“走出”运动员村
说起非遗文化体验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点米成画”第五代传承人曹文碧感叹,“实在是太火了,每天一大早,就有不少运动员在门口等待”。这一次学青会,曹文碧在运动员村里,主要负责教授“点米成画”、线角香包和布艺绣球的制作。
线角香包是广西“那莲赛巧节”主要的竞赛品之一,香包为三角形状,以红、蓝、黄、绿、紫5种彩色线编织而成,其寓意主要包括祈求平安、抵御邪恶、追求美好等。比赛期间,一位来自山东的运动员吸引了曹文碧的注意。“这位小姑娘写了个‘一路平安’的纸条,放进了香包里”,曹文碧说,这位运动员的爸爸是大卡车司机,学青会结束后,她要将这个亲手制作的香包送给爸爸,让他挂在车头,希望他每天都能平安回家。
还有4名击剑项目的男运动员也让曹文碧印象深刻。“4个大男孩细心、耐心地做了好几个小时的布艺绣球。其中一个男孩告诉我,能做好这个针线活,他自己也很意外。他打算把绣球送给妈妈,同时也想把在运动员村里度过的快乐时光分享给家人。”曹文碧说。
▲曹文碧和4位击剑运动员。
这样温馨的故事,曹文碧每天都在见证,运动员、志愿者们注入真情制作的广西非遗物件,被带往了全国各地。
“在这里工作,每天都觉得快乐,因为每天都被爱意包围着”,曹文碧谈到,在运动员非遗体验区,能够把广西的非遗文化展示给全国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她感到非常自豪,“通过这样的展示,大家能了解并喜欢广西的非遗文化,是一件非常棒的事!”
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鼓舞人心
“今天是最后一天去运动员村了!”11月15日,南宁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钟昀睿在朋友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最近几天,运动员开始分批次离开运动员村,返程回家。每天都在跟孩子们道别的钟昀睿,很感谢这些年轻人带给自己的难忘回忆。
11月14日晚,云南队的中长跑运动员伍珈萱又来到剪纸体验区剪纸。这段时间,除了训练、比赛,伍珈萱最常去的地方便是剪纸体验区。对于离开南宁,伍珈萱很是不舍,还向钟昀睿提出了“拜师”的要求。钟昀睿很高兴,当即表示愿意收下这个学生,以后会多加联系,在线指导伍珈萱提高剪纸技艺。“老师,等我回云南了,要给你寄茶叶来,这是‘拜师礼’!”伍珈萱的一番话,让钟昀睿感动不已。
▲钟昀睿和伍珈萱。
钟昀睿告诉记者,这些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都很喜欢非遗文化,尤其是舞狮、双喜这样的传统剪纸图案。在他们之中,有的人想要给教练剪出一幅吉祥图案,送上祝福;有的人想要多剪几幅作品,带回去和家人分享喜悦;还有的人想要把广西的非遗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小伙伴了解广西、认识广西。
▲运动员们在体验剪纸。
“每天都有很多的故事”,这是钟昀睿在运动员村待了近半个月后最大的感受。回忆一幕幕往事,让她印象最深的是,运动员初次体验剪纸大都会发出“好难啊”的感慨,但他们还是坚持完成了剪纸,而且作品效果都很不错,“我真切感受到了他们传递出来的体育精神。”
钟昀睿说,在运动赛场上,金牌就只有一枚,但运动员永不言弃,勇敢拼搏。这样的精神,也体现在运动员的生活当中,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他们都会想办法克服,坚持到底。这一切,都让钟昀睿感慨颇深,“传承非遗文化,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奋斗,为了自己的目标坚持走下去。”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唐海波 黎伊玮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