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卢盈 文/图
桂林漓江两岸青山叠翠,钦州三娘湾白海豚和船只追逐嬉戏,涠洲岛水清滩静、鱼鸥翔集……7月20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从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广西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持续为优,保护修复湿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闻发布会现场。
在水生态保护方面,广西完成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推进桂林漓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开展长江、漓江及洪潮江等流域水生态调查评估试点,实施南流江、钦江、罗江等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持续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目前,有9个设区市进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前30名榜单,柳州市自2020年起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
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截至2023年6月底,共完成滨海湿地整治修复面积2641公顷,其中包括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096公顷;整治和修复岸线165.43公里,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呈现健康状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广西近岸海域共发现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300多头,涠洲岛布氏鲸识别头数52头,自然岸线保有率达37.15%,优于国家规划要求,“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景象正在形成。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目前,广西共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同时为国家重要湿地),自治区级重要湿地44处,通过实施湿地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逐渐提升,生物生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提高。广西多处湿地持续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勺嘴鹬、灰鹤越冬种群,而且数量不断增长。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胡志伟 陈诗圆
校对 胡来彦
责编 杨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