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巫碧燕/文 何定坚/图
有人说,老房子是一段历史、
一杯烈酒、一份深情。
老厂红砖房不复当年,
却珍藏了多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像一位最忠实的老朋友一样,
相依相伴,为老南宁保存了最珍贵的记忆。
位于南宁北湖路50号的南宁五菱桂花手扶拖拉机厂,建于上世纪70年代、经历了辉煌的老厂房留存至今。
置身其中,尘封的记忆仿佛被唤醒。斑驳的阳光与生锈的铁器、老去的红砖相映成景,被摄影师的镜头所偏爱,也被网友们称为“工业建筑遗产”。
▲逐渐远去的老工业时代,只留下破旧荒废的车间厂房。(拍于南宁五菱桂花手扶拖拉机厂厂区)
▲老厂房红墙工业风格,有着些许文艺色彩。(拍于南宁五菱桂花手扶拖拉机厂厂区)
在南宁市南罐社区第二生活区,三栋古老的红砖房建于1958年,砖木结构,楼板的材料是木梁和竹片。
1959年,刚刚出生的张健强就随着母亲从上海迁到南宁,和提前来邕建设罐头厂的父亲团聚,住进了红砖房。他和发小白静丽、郑丽萍,一直住在这里,从未离开。
他们这些沪二代,现在仍用上海话沟通。他和老邻居们,常常相约清晨散步、午时聚餐、晚间娱乐。用郑丽萍的话来形容:除了不住在一起,其他都在一起。
▲红砖房一处休闲区,居民们聚餐聊家常。(拍于南宁罐头食品厂生活区)
7月13日,张健强和几位邻居,坐在自发捐款建起的凉亭里,围着一沓诊断书聊着些什么。原来,上个月,张健强生病住院,三栋红砖楼共计80多户邻居纷纷出钱出力并支招,帮助他渡过难关。如今,张健强病情好转,又可以和老邻居们有说有笑。
在红砖房的旁边,一栋高层住宅正在建设,62岁的宗玉兰订了一套新房。她说,希望搬进新房后,大家还可以一起做邻居。
▲红砖房居民之间,日常的笑脸与问候。(拍于南宁罐头食品厂生活区)
▲红砖房满满的生活气息。(拍于南宁重型机器厂生活区)
在南宁重型机器厂生活区,几栋建于1971年的红砖房掩映在高大的芒果树下,18岁的梁智焜从楼梯上飞快地跳下,来到3楼96岁的陈婆婆门前,操起扫帚,替她打扫。
▲邻居小伙帮老人打扫门前卫生。(拍于南宁重型机器厂生活区)
陈婆婆常常一个人在家,梁智焜10岁的妹妹梁梓昕常伴在陈婆婆左右。梁梓昕说,她的梦想是当个舞蹈家,创造和传播美好。
▲96岁老人和10岁小孩牵手,红砖房居民互爱故事代代相传。(拍于南宁重型机器厂生活区)
2楼的张阿姨是厂里老职工的家属,在红砖房已住十几年。红砖房虽老,但她却把房子里面刷得雪白,收拾得整整齐齐,并装上空调。她对楼栋各家各户都非常熟悉,7月13日上午,她买了一个大哈密瓜,和老邻居们分享。
▲一位居民买来水果,准备跟邻居们一起享用。(拍于南宁重型机器厂生活区)
记者镜头下,老居民和红砖房之间的光阴故事↓↓
▲树影照在红砖房墙面上,形成虚幻光影。
▲红砖房一位居民将房屋打造成一个书屋。(拍于南宁重型机器厂生活区)
▲一个小女孩在红砖房窗口望着外面的世界。(拍于南宁重型机器厂生活区)
▲昔日踩着自行车去厂区上下班是件开心的事,如今自行车仍是一些红砖楼老居民出行的交通工具。(拍于南宁罐头食品厂生活区)
邻里互相问候,关心彼此的生活,
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在这里,没有陌生人,
只有最亲密的伙伴!
在评论区对友好的邻居说声珍重、说声谢谢吧~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寻找7月积分王,广西本土美食大礼包就等ta!
2023年已经过半,南国早报客户端今年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关爱,为了感谢大家的喜爱,早报妞决定来一波福利回馈铁粉。从这个月起我们每个月都将上线“每月积分王”活动,2023年7月1日—7月31日,获得积分最多的用户自动当选本月的“积分王”。本期的获奖用户可以享受到早报妞送出的美食大礼包,内含笋干、银耳、糯玉米头、海鸭蛋、蜂蜜、芒果干、大米、食用油等超多广西本土美食,获奖信息将在8月初《早读七点》栏目中公布,大家记得要持续关注哦。【点击查看详情】
编辑 赵敏 邱晨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