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黎伊玮
建设生态鱼道、消除黑臭水体、打造城市绿廊……近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跟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湿地保护法执法检查组到柳州实地探访,了解到在一个个环保举措中,柳州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千米鱼道保鱼儿归途平安
落久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的贝江流域,以防洪为主,兼顾城镇供水、灌溉、发电和航运。6月14日,采访团走进该工程库区,只见一条槽状长廊格外引人注目。据悉,这是一条约1.27公里长的生态鱼道。
▲落久水利枢纽生态鱼道。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黎伊玮摄
好水养好鱼。贝江流域鱼类品种颇丰,河流上筑坝拦截河流,会阻断鱼类的天然洄游通道。广西落久水利枢纽管理中心主任魏家明介绍,建造生态鱼道,目的就是让鱼类克服水流落差,得以翻越数十米高的大坝实现洄游繁殖。
除了打造生态鱼道,该县在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前后,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鱼类增殖站、新增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施营地绿化及景观工程等,有效实现了水利工程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两不误。
一河清水滋润乡镇慢生活
洛江(中渡河)是柳江支流之一,是中渡古镇居民赖以为生的母亲河,河水澄澈见底。一河清水,不仅滋养了两岸民众,也放慢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泛舟中渡河,碧水翠竹入画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黎伊玮摄
6月15日,采访团来到鹿寨县中渡古镇。泛舟河上,不时能看到晶莹雪白的海菜花在青绿的水面上随波摇曳。“中渡河里常年生长着海菜花,吸引了许多游客来观赏。”鹿寨县中渡镇人大代表、洛江河河长罗泽干谈到,海菜花对其生存环境的水质要求极高,堪称“水质监测员”。中小河流域治理工程的实施,使中渡古镇河岸黑臭水体得到进一步消除,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中渡河里常年生长着海菜花。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黎伊玮摄
“这里的水真的好清澈!”在中渡古镇码头,一名游客蹲在河边捧起一掬水感叹道。郁郁葱葱的古榕树下,几位老人在河边清洗粽叶,一些镇上居民坐在石阶上聊天,浅墨淡彩的慢生活每天都在中渡古镇上演。
▲响水瀑布景区内的一处景观。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黎伊玮摄
通过增殖放流、湿地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鹿寨县湿地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湿地生态功能明显提升。除了中渡古镇,响水瀑布、祥荷乡韵等位于洛清江水域湿地一带的景区,近年来也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打卡。“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已经连续几年都来到洛清江流域越冬,数量从2020年的13只增加到目前的31只。”鹿寨县林业局拉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李延革介绍,拉沟自然保护区内的蟒蛇、林麝、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在逐年增多。
▲洛清江上的中华秋沙鸭。王志鸿摄
城市绿廊让市民亲近自然
在鹿寨县城南新区的绿廊公园里,站在宽敞整洁的亲水步道上眺望,近处是优美迷人的自然景观,远处是高楼林立的城市风貌。
据悉,绿廊公园所在区域此前是一片拆迁遗留的荒芜地,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鹿寨县在此打造了一个长约1400米的带状公园。一条自东向西的水系里种植了观赏荷花,驳岸种有黄菖蒲、鸢尾、美人蕉等湿生植物,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净化了水质。水系驳岸边还修建了供市民休闲健身的亲水步道,步道两旁种植香樟、秋枫、小叶榕、洋紫荆、紫叶李、红枫三角梅等乔灌木,实现“四季有景、季季有花”。
项目的建成,令原本的荒芜地化身城市绿道,让市民在高楼林立间也有了一个可以放松休闲、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黄秀宁 莫妮娜
校对 胡来彦
责编 杨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