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如何点亮市集魅力,让非遗“活”起来丨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摊”开非遗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豫 陆欣楠

当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市集出现,大家争相打卡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不一样的声音。当“非遗”也来赶大集,广西的非遗工作者要如何更好地利用市集这种形式,让广西非遗“活”起来,走进千家万户呢?

市集不能只是“买买买”

对于年轻人来说,“赶集”的乐趣远不止“买买买”。不同于以往的市集,如今的市集更像是一个年轻人聚集的新型社区,仔细观察会发现,大多数市集都会冠以“创意”的名号来吸引年轻人,但随着市集举办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不少市民也发现,这些市集带给人的惊喜却越来越少。

只要遇到市集活动,市民林先生都喜欢约上好友一起去逛逛。但去的次数多了,他也发现“有些所谓的手艺作坊,打着非遗的名号,售卖一些批发回来的小商品”。林先生表示,第一次参加这类市集都会觉得很新奇,去了几次之后,发现商品大同小异,难免产生审美疲劳。

市民小马则表示,很多市集在布景上很用心,但是很少有吸引她的创意产品,商品的售后也成问题,如果遇到质量问题,消费者往往只能自行承担。“这样一来,市集摊位可逛性不足,产品可买性不佳,我一般就拍个照,打个卡。”

▲“那里市集”上展示剪纸技艺的摊位。受访者供图

探索非遗和市场化相结合

非遗市集、复古市集、车尾箱市集等创意市集,在过去的一年中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一业内人士表示,如果非遗市集突出的属性仅被当作创造热闹氛围的工具,没有能与普通市集区别开来的内容,久而久之会降低民众的参与热情,影响创意市集自身的持续发展。

参加过多次非遗市集之后,非遗工作者雲禧表示,近段时间,广西出现了不少布置上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非遗市集,这些市集可以让我们看到、听到活态的非遗技艺,可以品尝到传承百年的经典美味。但她也认为,布景只是躯壳,优秀的非遗作品和非遗工作者则赋予了市集灵魂,主办方需要对市集的商家认真筛选,才能让非遗市集持续散发活力。

▲用纸扎工艺制作出的动物活灵活现。

▲绣球和壮锦工艺结合创造出的工艺品。 

市集参与者、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隆林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杨云也表示,除了对非遗的认同和热爱,非遗传承人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就是走市场化的路子,不然难以为继。“市集可以作为一个非遗商品的试验场,那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质的把控很重要。”

精益求精展现独有精彩

这些年来,广西不少非遗工作者和市集策展人一直在探索非遗融合的新路子,希望可以让大家在市集上“一站式”地感受到广西非遗的精粹。

▲“那里市集”上,市民正在了解非遗美食。受访者供图

作为“那里市集”的创始人,赵羽这些年来致力于广西非遗的收集。活动一场又一场地办下来,他发现,团队需要对参与者进行筛选,需要对产品展示进行品控,才能让市集展现不一样的非遗元素。赵羽表示,对策展人来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对非遗知识的了解,才能够精益求精,未来,“我们也会尝试努力把广西更多非遗艺术与优质品牌,以或传统或潮流的方式通过市集展现给大家。”

▲在南宁博物馆非遗市集上展出的非遗工艺品颇受关注。 

广西资深策展人麦里表示:“生活中处处都是文化,最好的发扬是要让非遗用起来,把非遗玩起来。”他认为,广西有很多优秀的非遗,如果是手艺,可以和市场上的品牌联名,结合生活场景生产出有用的商品;如果是艺术演出,可以和年轻人喜欢的乐队、音乐风格结合,带给年轻人更多新鲜的体验甚至新的感悟,这样才是活起来的非遗。

▲在一场非遗与电商结合的市集上,利用非遗技艺制造的缩小版风雨桥引来关注。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唐海波 戴昕明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胡志伟

审核 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