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陆欣楠
近年来,数字科技让广西非遗文化焕发了新生。详实的数字化背后,是繁琐的整理、提炼、加工、田野调查。传承和保护,革新与发扬,离不开幕后一直奔走的文化工作者。
“抢救”少数民族音乐
乐器是民族音乐中不可缺少的器物,被广泛运用于生活中的节庆、仪式、娱乐等不同场合。这些年来,广西有不少音乐工作者在收集和抢救那些正面临失传困境的少数民族音乐。
“曾经活跃着的老艺人已不在,其演奏技法与古曲,无人传承。”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里藏有一把罕见的七弦琴,馆长楚卓谈起这把琴,满是遗憾。她告诉记者,这把上世纪80年代的琴,是从当时七弦琴传承人韦联登老先生那里收集而来的,但由于缺少记录,如今已没有人知道它究竟如何弹拉,更没有人知道它曾经演奏过怎样动人的曲子。
▲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里藏有的七弦琴。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不止是七弦琴,还有啵咧、砻、芦笙、天琴……为了减少类似的遗憾,楚卓组织相关音乐工作者,针对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珍藏的一批珍贵民间音乐手稿资料、盒式磁带等,开展各项展呈及典藏数字化工作。
“我们注重乐器的科技展呈与研发,组织研创了天琴、独弦琴、铜鼓等代表性特色乐器三维动态展示10余件,研发了羊角钮钟、定音铜鼓、可调弦转调竹筒琴等乐器6件(套)。”楚卓说,除了乐器实物,传统歌本、乐谱等内容也都通过动态演示、多媒体影像等数字化形式,呈现出八桂传统音乐的精彩风貌。
▲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里馆藏的广西少数民族乐器。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敲出中国—东盟文化交响音符
“铜鼓锵锵,声震山冈……”一首《铜鼓颂》,把铿锵激荡的鼓声从远古的战场传到了耳边。独特的铜鼓文化,为壮族历史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铜鼓虽然器身纹饰丰富,但是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往往难以辨认。”针对这一问题,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李富强和他的团队对铜鼓开展数字化采集和利用,采用了文字、图片、视频、交互式三维虚拟物体、电子书等多种形式对铜鼓上的纹理、空间进行数字化呈现。
▲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平台网站有八大铜鼓类型的三维展示。受访者供图
这些铜鼓资料来之不易,有些甚至要前往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寻找,在印度尼西亚调研时到茫茫海上乘风破浪,从仰光往帕安路上突遇多年不遇的暴雨……2013年起,李富强和他的项目组像采撷音符般进行田野调查,沿着铜鼓的踪迹登海岛、探乡野、冲海浪、迎风雨,对东南亚各地馆藏和部分私藏的铜鼓进行全面调研,将中国—东南亚铜鼓的基础研究与现代高新技术结合起来,让铜鼓变得更生动可亲。
▲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内播放的演出影像。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守护八桂大地的语言宝藏
方块壮字是壮族民间的活文字,也是壮族文化的瑰宝,多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办对古壮字文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普查和抢救性的搜集。经过20多年的努力,收藏于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办的各类古壮字文献已达2000多册,翻译整理出版壮族古籍成果共60种。利用数字化技术形成的“古壮字系统”,提供的方块壮字造字、录入、编辑工具基本能满足研究专家整理文献的需求。
“文字不是孤立的字符,它的总体是成系统的,是按一定的区别原则和组构手段结合而形成的体系。”广西大学教授林亦说,他和团队近年来利用数字化手段,在对方块壮字字形、字音、字理、字频、历史等综合研究基础上,进行推介主形字的研究,“希望未来可以让壮族人民拥有一套易于掌握的‘我手写我口’的文字系统”。
相关报道: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莫妮娜
校对 胡来彦
责编 胡志伟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