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豫
编者按:
近日,“刘三姐数字人”与“刘三姐传承人同台演出,引起各方关注。不难发现,人工智能和数字科技正成为当下的潮流,让传统文化光彩照人。又是一年“壮族三月三”,让我们走进“数字刘三姐”背后的壮乡文化“元宇宙”,看看在新的语境下,年轻人怎样通过新方式亲近传统,新载体又如何让民俗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虚拟文旅推广大使上线,文博场馆数字化呈现……种种事例证明,广西正在不断加快步伐,与科技融合、与互联网接轨,破解文化传承的时代密码,从而更好地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大IP。
交融碰撞,表达更加多元
过去,民族传统文化记录在手抄歌本里,蕴藏在壮锦苗绣上,呈现在传统节日中,源远流长。现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发展,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让民族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更多元、更新颖。“刘三姐数字人”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月31日,由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南国早报承办的春尚大典上,刘三姐传承人与“数字刘三姐”同台演唱。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不久前,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3年“潮玩三月三·相约游广西”桂渝文化旅游联合推广活动在重庆举办。“刘三姐数字人”作为“广西文化旅游数字推广大使”登场,与主持人一起互动,还发布了“刘三姐数字人”首支音乐推广曲《云游广西》,向观众推介广西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活动现场,“刘三姐数字人”化身数字导览员,为观众推介广西的山水美景、“壮族三月三”游玩攻略以及螺蛳粉、老友粉等特色美食。这个会唱山歌,会说多种广西方言的“漂亮小姐姐”在线上线下收割了一波粉丝。
穿越时空,再现鲜活历史
近年来不断出圈的文博场馆,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体验文化数字化的“入口”——近日,在广西博物馆的展厅里,记者看到花山岩画全息影像区域的曲屏大屏幕上,动态呈现着岩画上的人像、物像和兽像,通过触屏设备,观众还可以亲自动手临摹充满神秘感的图腾,感受花山岩画的独特艺术魅力;羽纹铜凤灯旁的显示屏上,数字化技术栩栩如生地还原了铜器“亮灯”的场景,提升了公众对这一“镇馆之宝”的认知;翔鹭纹铜鼓的纹饰,则被投影在展柜上方环形纱幕上,光影明暗之间,铜鼓上的纹饰“动”起来了,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广西博物馆内,市民通过全息影像区域的曲屏大屏幕观看花山岩画上的人像、物像和兽像。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数字化技术手段让观众开启了“时空漫游”。
“数字化不仅仅是展示与传播方式的改变,更要从形式上进行创新,让观众观虚感实。”广西博物馆馆员韦玲表示,近几年来,他们借助数字技术,让博物馆里沉寂的文物穿越时空与观众进行“对话”。广西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因此变得愈发鲜活起来。
▲市民在广西博物馆内通过投影展示了解翔鹭纹铜鼓的细节。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破解密码,传统文化创新
数字科技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推广打开了新思路。在广西,有很多民族传统文化领域可以借助AI、AR等技术,打破传统,为用户带来更多更有参与感和互动感的新玩法和新体验。
▲翔鹭纹铜鼓的纹饰被投影在展柜上方环形纱幕上,光影明暗之间,铜鼓上的纹饰“动”起来了。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田嫄是国内一家AR技术公司的工作人员,她告诉记者,围绕让文物“活”起来的发展趋势,数字赋能文化建设的新变革正在席卷全国。目前在广西,南宁市博物馆将科技元素融入传统文化,率先推出了AR智能眼镜导览,为观众带来数字化创新体验。戴上眼镜的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本来的面貌。人们可以看到距今约一万年前的顶蛳山先民的生活——或在制陶,或在砸螺蛳取螺肉,或在捕鱼,生活安定且富足。
▲羽纹铜凤灯旁的显示屏上,数字化技术栩栩如生地还原了铜器“亮灯”的场景。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记者还了解到,随着数字化技术日趋成熟并广泛运用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广西非遗保护传承的数字化发展,也逐渐成为新潮流。技术人员用数字影音、虚拟现实、3D扫描、动作捕捉等手段,与古老的非遗技艺相互碰撞,使其进一步焕发新的时代生机。
相关报道: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莫妮娜
校对 胡来彦
责编 胡志伟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