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云耳、麻饼、年糕……临近年关,玉林“土味”年货受追捧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冯榆(见习)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随着新年到来,在玉林,带着“土”味儿的传统特色年货颇受欢迎。

.

在玉林城区龙船市场附近,小摊贩们早早架起热油锅,现场烹炸白糤。白糤就是炸好的米花,状如圆盘,白中微黄,甘香酥脆,稍压即碎裂成数块。玉林人俗称“白散”,即取其洁白松散之意。对于玉林人来说,白糤炸香,便意味着年关已近。

走进兴业县葵阳镇龙口村的吴家作坊,云耳的香味扑鼻而来。几位村民正分工揉面、切面、煎炸、晾晒,一派过年的喜庆氛围。“从我嫁到这里,老一辈人就把做云耳的老手艺传给了我们。”油滚热着,村民陈连将新切的云耳面片放进油锅里,用漏勺打捞着,白胖的云耳从油里冒了出来,像云朵一般。陈连告诉记者,云耳在当地也叫“猫耳朵”,因形状酷似猫咪的耳朵得名。

▲在兴业县葵阳镇龙口村,村民陈连正和同伴合力制作云耳。张钰斌摄

过年做云耳,是这一方人家的传统习俗,寓意日子红红火火,有着上百年的传承历史。每年临近春节,居民在家门口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制作云耳,这种带有强烈地域特征的年货零食已经成为人们年货的热门之选,也使得龙口村民靠着这门老手艺探索出了一条致富路。而在龙口村,一家家、一摊摊老字号手工云耳随处可见,每年该村的云耳都会销往全国各地,全村年销量10多万公斤。

对客家人来说,发籺、糯米籺、灰水籺等各式各样的籺,是新春最传统的年味。蕴含着对新年的千千万万声祝福,博白县双旺镇老人吴娟手艺好,各种各样的籺在她手中水到渠成。“每年大年初一大家就会聚在一起做发籺、吃发籺寓意着大发大旺!”

在兴业县城隍镇,50多岁城隍麻饼非遗传承人黄勇超已经做了30多年麻饼,从临近春节开始,他手里的活就没有停下来过。“从爷爷辈开始,到父亲,再到我,代代相传。每年临近春节时,就会有大量订单要赶,有的客人还特地从外地来到我们城隍当地购买,这一方风味挺受欢迎的。”

▲临近年关,城隍麻饼非遗传承人黄勇超就会接到大量制作麻饼的订单。张钰斌摄

在北流城区,年糕手艺人彭世伟一早就和爱人在厨房里忙活,临近年关以来,他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朋友圈的订单都已经赶不完了。”彭世伟告诉记者,年糕在北流也叫作“大笼助”,是在北流、容县等地流行的传统年货,是用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粘米或者高梁、加适量的白糖糅和蒸炊而成,食时煎蒸皆宜。在以前,每逢过年许多家庭都制作专属于自己的大笼助,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在自家厨房里,北流手艺人彭世伟正在制作年糕。张钰斌摄

容县石寨镇的养殖大户卢富广已卖完今年养殖的最后一批霞烟鸡,每年他都要养殖过万的鸡苗。“对于容县来说,招待客人的最佳方式,就是请他吃上一只鸡。”卢富广告诉记者,霞烟鸡因原产于容县石赛乡下烟村而得名,具有黄脚、黄嘴、黄毛的特点之外,每个鸡脚底都有一个肉蹄,体躯短圆,腹部丰满,胸宽、胸深与骨盆宽三者长度相近,羽毛,喙及脚胫呈黄色,单冠直立,颜色鲜红。

数不过来的年货富于内涵,更具年味儿,象征着玉林人对新一年的美好向往。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莫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