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中山路,一声“再见”难出口丨早报天天见·周一南风副刊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摆摊喏!”随着臂戴红袖章的市场管理人员一声吆喝,摊主们闻声而动,推拉着自己的食品摊车,鱼贯进入南宁市中山路夜市。随即,彩灯闪烁,烧烤飘香,吃货从四面八方涌来……

这是以前每天傍晚都会在中山路上演的一幕。然而,街边斑驳的墙壁上已经用红漆刷写着大大的“拆”字,威风的铲车也轰鸣着推进到街口。若干年前就传言的中山路夜市拆迁、改造工程,真的在11月中旬开始动工了。

▲曾经红火的中山路夜市。 罗劲松摄

笔者近日闻讯赶到中山路街口,向复记老友米粉店老板询问“中山路是不是要拆”时,正在准备搬迁的老板立即纠正道:“应该是改造,按照街对面‘三街两巷’的模式进行改造。”

面对轰鸣而入的铲车,保持淡定神情的还有在中山路、民族大道交叉路口开烤鱼摊的摊主六叔。

中山路上每一位摊主都会在招牌上想出各种招数,突出自家特色以招揽食客。六叔高挂于门面的招牌尤其高调——“中央电视台再次采访”。在中山路夜市,六叔的烤鱼摊总是那么火爆。六叔对外宣称的秘诀是:自己历经六七年时间取长补短,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南宁人酸辣口味的酱料配方。六叔称之为“老友味”。

随着改造步伐的推进,六叔陈旧的老铺面也时日不多了。然而,静静坐在街口的六叔相当淡定,对采访者宣称:改造后我还会再回来的!

与六叔同样淡定的,还有斜对面的“老南宁陈老太凉茶”铺主。铺主谢伯夫妻俩守着祖屋开店,如今已然历经四代传承。

性情开朗的谢伯原本是一家国企单位的职工,工作相当安稳。改革开放初期,看别人纷纷下海经商赚钱,他也动了心,想凭借自己的绘画特长做一个艺术家。离开单位拼搏两年后,谢伯发现自己的付出与收获完全不成正比。为了生计,他只得放弃理想,和妻子守着老店安心做凉茶生意。从上世纪80年代,夫妻俩从“一杯凉茶两分钱”干起,生意越做越大。现在,铺面里除了凉茶,还有奶茶、果茶、芝麻糊、龟苓膏……各种饮品甜品琳琅满目。

曾经抱定“为理想可以放弃一切”的谢伯,如今以“做好凉茶”为自己最美好的理想。谈起中山路改造后的打算,他手抚店铺门前那棵老芒果树感慨道:“当年,它还是一棵小树,一直陪伴着我长大。现在都老了,谁也舍弃不了谁!”

凉茶铺隔壁是“霞姐老牌瓦煲饭”的店面。吃完热烘烘的瓦煲饭,再喝碗凉茶,多么惬意!很多路过的食客都笑称:这两家挨在一起的店铺真是绝配。

“以前附近有好几家做瓦煲饭生意的,不过顾客们吃着吃着就都进到我这一家来了——因为好吃嘛!”霞姐的言语中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2008年,电视台有人进店问这问那,霞姐并不知道他们是在评选“南宁美食”。颁奖那天,夜市管理员九叔跑来叫霞姐去领牌匾,说得了奖以后生意就更好了。霞姐听了心里并没有特别高兴——生意更好那不是更加累嘛!

嘴上喊“累”的霞姐,面对即将进行大改造的中山路夜市依然难舍难分。她表示,即便这家店铺保不住,也要在附近另找店面,“这么多年了,舍不得这里的老街坊”。

▲中山路夜市里,多的是热气腾腾的摊档。 罗劲松摄

临近中山路街口的中山粉饺店,前些年已经因为中山路旧房拆迁挪了一次店面。如今,又面临第二次拆迁。

简易的粉店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取粉窗口上的一幅飞龙走笔的书法横幅:“中山粉饺邕州一绝”。陈旧的墙上,贴了一幅文化传媒公司制作的形象宣传画。画中,粉店老板黎姐介绍:“我们是南宁最早开粉饺店的,也是中山路最早上央视的。”

接受媒体采访时,黎姐感慨良多。早在1989年,34岁的黎姐就在中山路上开店了,以做粉饺和鸭血汤为主。那时候,她每天骑着自行车去运米、买配料。虽然一碟粉饺才卖七角钱,不过,一个月下来,收入七八百元,比以前上班赚得多。

说起自家粉饺的特色,黎姐特别强调:“我们从来不在米粉里放添加剂,因为我们自己也要吃呀!”近两年因为疫情,生意大受影响。好在中山路粉饺在南宁有一批忠实粉丝,每天都会有熟客从不同地方专门赶来“吃这一口”。

面临第二次拆迁,黎姐正在着手寻找新的店面。对于能否回到改造后的中山路继续经营,黎姐表示不敢抱太大期望。她叹道:“要是租金太贵,我们也撑不起来,毕竟我们是纯手工。”

和众多店铺主人同样对中山路夜市难分难舍的,还有一群对邕城历史和民间生活习俗满怀情感的文化人。

▲一位街坊在老照片中寻找自己熟悉的店铺。罗劲松摄

在笔者记忆里,当年在南国早报任副刊主编时曾编发摄影记者唐辉吉拍摄的一组有关中山路居民生活的纪实照片——姐姐提着妹妹的双腿,妹妹则手撑地面,姐妹俩亲密配合玩“手推车”游戏;身穿白纱裙、手捧玫瑰花的时髦女郎,在路边街坊们好奇的注目中默然前行;老屋楼梯口,染金黄色头发的少女和打赤膊的父亲话不投机,背向而立……

近日,得知中山路夜市进入拆除、改造阶段,已经退休的唐辉吉再次拿起相机,赶往中山路抢拍它最后的模样。

与笔者在路边巧遇时,唐辉吉感慨道:“1998年8月,我从桂林兴安来到南宁成为一名省级都市报记者,那时,我就经常到中山路走走看看,感受老南宁的市井烟火气息,它们是那么深沉厚重,那么鲜活动人。从那时开始,我就开始为这条老街拍摄纪实影像。”

为了拍摄中山路的真实面貌,为了深入一户户居民家中抓取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唐辉吉遭遇过数不清的冷眼与斥责。而他锲而不舍的坚持也日渐得到居民的理解,一些街坊还和他结下了深厚友情。

▲中山路即将消失的景观被一笔笔描绘记录下来。 罗雨琦摄

如今,中山路即将旧貌换新颜,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山路的发展变迁,唐辉吉正抓紧编辑自己的画册作品《中山路》。

11月20日,一场快闪音乐活动在中山路老街闪亮登场,现场闪动着策展人麦里忙碌的身影。前不久,得知中山路夜市的老房子已进入拆除、改造阶段,麦里便决定筹划一场有关中山路人文记忆的城市纪念展,这次快闪音乐活动,便是纪念展的一个前奏。

老旧的骑楼前,拉开了彩灯;斑驳的墙壁上,喷绘着一位位中山路老街坊和夜市摊主满面笑容的巨幅照片。

▲一场快闪在即将改造的中山路举行。罗劲松摄

“每当太阳掉进邕江,这条老街就成了这座城市最热闹的地方……”清亮、悠扬的歌声响起,匆匆行走的人们停下脚步,沉浸在音乐营造的告别与缅怀的氛围里。

麦里和他的团队同时开启了征集中山路故事及相关老照片、老物件的行动。一个个活跃于中山路夜市的摊主,一段段创业历程与酸甜苦辣的故事,在他们的采访中被挖掘出来。麦里感慨道:“对一部分人来说,中山路的记忆只不过与味蕾有关,但对另一部分人而言,中山路是一代代人生活的家园。人没有了记忆,就回不了家。我们将以策展的形式,在这座城市汹涌发展的进程中抢救一份集体记忆。”

▲市民、游客在中山路夜市享受美食的欢乐。 罗劲松摄

几名网络媒体人讲述的一段采访经历,让笔者深切感受到邕城人维系于这条老街的浓烈情感——十多岁就开始在江水里捞螺谋生,成年后走进中山路夜市成功开启“炒螺事业”的五叔,在接受采访时,编导请他在镜头前说一句“中山路,再见”。这位终日挥铲炒螺的硬汉子,刚刚说出“中山路”三个字,便瞬间热泪盈眶,哽咽着怎么也说不出“再见”二字……

远远望着中山路的街灯,笔者期待,改造后的中山路,依然灯火辉煌,升腾着人间烟火味……

作者:罗劲松


编辑 戴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