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青字号”堪当大任 ,“擎天柱”日渐成型

阅读数:57 发布时间: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编辑:刘颖 记者:张若凡
点击查看>>>

传承是医学的命脉。一代又一代“青字号”医生成长起来,成为撑起生命之重托的“擎天柱”。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批年轻医生在传承中接过接力棒,用创新驱动跑出“加速度”,逐渐成长为引领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

微创先锋

在切除与重建之间精益求精

一名30岁女患者,未婚未育,却不幸罹患宫颈癌。她向医生提出请求:保留生育功能。如何兼顾肿瘤治疗和生育保留?这是摆在医生面前的一道难题,答案将决定一名女性的下半生。

妇科范江涛教授团队经过仔细评估,最终决定为其实施机器人辅助下的宫颈广泛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宫颈重建手术。

“这是一个极复杂的手术操作,它不是破坏性手术,而是要功能重建。在当时,这是医院第一例也是华南地区的第一例,没有太多的前人经验可借鉴,幸好最终顺利完成。”范江涛回忆道。

▲范江涛在操作机器人进行手术。本文图片均由院方提供

像这样的高难度手术,范江涛每年都要经历很多台。自2010年外出学习腹腔镜微创技术以来,他逐步开拓了医院妇科恶性肿瘤微创治疗的先河。医院引进手术机器人后,他又紧跟步伐,率先在区内开展妇科领域的机器人良恶性肿瘤手术,多个华南地区的首例术式均由他主刀完成,每年妇科机器人手术例数在全国名列前茅。

范江涛不仅是个“会做手术”的医生。这些年,慕名而来的患者不计其数,为他的医术,更为他的医德。

范江涛说:“治病救人有三个环节:首先是‘医生想治’,我的责任心告诉我必须救助这些素不相识的患者;其次是‘患者愿治’,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沟通手段给予患者信心,从而达到预期目的,这也是减少医患纠纷的关键所在;最后,‘医生能治’,是考验医术水平。”

天道酬勤,范江涛逐渐成长为科室的中坚力量。今年5月,他正式升任妇科主任,带领科室扎实推进主诊医师负责制,逐步构建亚专科小组,同时调整医疗结构,提升疑难危重症诊治能力,在微创领域尤其是机器人平台上努力实现“弯道超车”。

超声高手

“秒杀”病灶,精准干净

消融,超声医学领域的一种新技术,即利用消融针产生的高热使局部肿瘤组织凝固坏死,达到毁损目的——这是超声医学科主任杨红教授的专攻领域之一,她做一台消融手术,不到10分钟便能“秒杀”病灶,干干净净。

患者李女士86岁,与肝癌斗争超20年。一次,李女士肝癌复发,肿瘤大小1.3厘米,医院肝癌多学科联合会诊(MDT)团队认为,超声引导下的热消融方法对李女士更适合。这时,该杨红上场了。

手术当天,杨红团队采用多模态的融合成像技术,把磁共振图像和超声图像融合,利用GPS技术定位肿瘤,然后通过超声造影检查,再次确认肿瘤的定位与定性,最终在融合成像+超声造影的引导下完成了肿瘤微波消融治疗。彻底杀灭肿瘤,又能最大程度保存肝脏组织,同时把对李女士身体的伤害降到最小。

▲杨红(右三)正在进行微波消融术。

自踏入超声医学这个领域以来,杨红始终向着前沿技术奔跑。她跑得越快,学科发展得越快。事实证明,有个好的领头羊非常重要。

2010年起,杨红在医院力推超声造影及介入超声的临床应用。超声造影从当时几乎为0,到现在每年15000多人次;介入超声从当时每年几百人次,到现在每年16000多人次;消融治疗从当时几乎为0,到现在每年1000多人次……

同时,在她的带领下,科室积极配合医院谋篇布局,在一体化门诊、日间手术中心、住院服务中心等重大项目中开设专门的超声诊室,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她还鼓励科室人员融入MDT团队,在疑难诊治方面提供更精准的诊断辅助。

如今,杨红已成长为广西超声医学的学术带头人。在2021年全球学者库统计出的全国超声医学相关领域专家国际论文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中,杨红排全国第80名,也是广西唯一进入百强的专家。

教学能人

是好医生,更是好老师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高校附属医院,承担着教学任务,因此“老师”这一称呼也常常听到。

近日,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结果出炉。在这个被喻为高校教师的“奥运会”中,病理科副主任(主持工作)陈罡教授荣获地方高校正高组全国二等奖。

开小灶,医院集结资源,他不停接受特训;扭到脚,他带伤进行汇报答辩;出状况,他没有麦克风就直接“裸嗓”讲课……从校赛、区赛到国赛,前后历时一年多,陈罡及其团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收获广西目前的最好成绩,陈罡也成了别人口中那个“厉害的陈老师”。

▲陈罡(中)在给本科生上病理实习课。

厉害的陈老师还很有亲和力。他常常以学生实际情况来临场修改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上课风趣,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多次荣获广西医科大学优秀教师、最受欢迎教师等称号。

“一方面,我喜欢教学;另一方面,我也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他们会感染我,让我继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陈罡说。

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对医学教育者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些年来,陈罡始终保持着学习热情,站在学科发展角度不断自我打磨、自我培养,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以研促教。指导本科生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在“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屡获佳绩。

陈罡还非常注重结合学科特色进行思政教育。在他看来,病理学是一门桥梁学科,是临床诊断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用“法官”来形容,责任重大,因此更应注重医学生使命感的培养。树立正确的认识,是医学后续人才辈出的关键。

刚刚接手全面主持病理科工作的陈罡,前不久又当选为广西医学会病理分会主任委员。正应了那句话,真正优秀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优秀。

创新表率

师生携手斩获多个大奖

和陈罡团队一样挤进全国赛的,还有放射学科副主任彭鹏团队,他们参加的是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彭鹏表示,这是国内最高规格的国家级大学赛事之一,他带领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师生共创组”赛道,最终《“铁捕快”——全球AI精准诊断脏器铁含量领航者》项目突围至国赛,获得铜奖。这以后,彭鹏带领的团队便在各类创新大赛中崭露头角,均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旦确定目标,我就会拼尽全力,从来不会因为遇到困难就放弃,相信只要努力,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彭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仅是对待比赛,在医疗、教学、科研三大领域,他也都一以贯之。

▲彭鹏(左三)团队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总决赛金奖、全国总决赛铜奖。

彭鹏出生在医生家庭,从小到大对医学耳濡目染,加上国外留学经历,让他深知医学影像学科及高新技术的重要性。放射科在临床诊疗中如同医生的“眼睛”,缺少放射科的诊断,就有一种“浑水摸鱼”的不确定性,无法做到精准、有效诊治,它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里,彭鹏身兼多职,主抓科室科研管理工作。每周,科室都会通过周会总结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式,以此凝聚科室力量,营造共同奋斗的氛围,打造一个优质医德、强科研能力、高执行力的团队。

“科研是临床应用的基础,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只有不断精进研究、探索方法、创新技术,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彭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