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小巷子里竟藏着南宁版“七十二家房客”!“老南宁”还原其容貌丨早报天天见·周一南风副刊

阅读数:102 发布时间: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编辑:陈诗圆 记者:刘豫 陆欣楠
点击详情

改造后的南宁金狮巷银狮巷游人如织,你知道曾经与它相邻的一条老巷子——“豫章里”的故事吗?曾经“落雨大,水浸街”的民生广场,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城市沧桑变化,人们或许可以通过文字、照片、图画等记录方式,去探寻老南宁背后的情怀与文化。

大院子:南宁版“七十二家房客”

“南宁的三街两巷,大家应该都知道,可你听说过‘豫章里’和‘大院子’吗?”老南宁人陈建昭坐在绿树成荫的南宁街头,悠悠地讲起了豫章里的故事。

原来,豫章里是一条曾经与银狮巷相邻的老巷子。上个世纪80年代,巷子里的古宅陆续拆改,到了2003年整条民族大道扩建之后,整条古巷都被拆除了。“豫章”,是古代南昌地区的别称,豫章里的来由也与江西人有关,因为这条街巷在上世纪初曾是江西商人聚居的地方。

▲“老街坊”给陈建昭提供的豫章里旧照。受访者供图

“我读小学的时候,就经常来豫章里找同学玩耍。”在陈建昭的记忆中, 豫章里的房屋全都是明清风格的大宅院落,青灰色砖墙瓦顶,二三进两层结构。人要是站在巷口往里面看去,一溜高高的清水墙古香古色,黛瓦朱檐,十分耀眼。

▲豫章里旧照。受访者供图

陈建昭还记得,在上世纪初,紧挨着豫章里的民权路北一里有着不少豪宅大院。其中的一座大院子,最多时曾容纳了二十多个家庭、上百口人居住,人们都称之为“七十二家房客“。也正因如此,这条巷子直接被那儿的居民亲切地称为“大院子”。

▲老街坊回忆的“大院子”立体结构图。受访者供图

为了探寻这段记忆并整理成文字资料,这些年来,陈建昭走访了不少住在那附近的老南宁人。原来住在豫章里和“大院子”的住户,还给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除了古巷拆除前的录像,还有他们凭借记忆亲自手绘的“大院子”的结构图,这些都让陈建昭视若珍宝。“那古巷、老屋保存着历史的痕迹,记录着岁月的流逝,也收藏着不少住户的故事。感谢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能够留下珍贵的回忆。”

民生广场:亲历着南宁城的“成长”

说起民生广场,不少“老南宁”还会记得年幼时邕江的模样:孩童时的他们,在岸边嬉戏,在河下摸鱼,讲着南宁白话,惦记着老水街泛黄的回忆。而在这数十年间,他们同样注视着周遭日新月异的变化,亲历着南宁城日复一日地“成长”。

摄影师周家志记录了30多年来南宁的变化,在他展示的摄影作品中,记者看到了他在20多年前拍下的一组老城照片。1994年,邕江洪水几乎与堤坝齐平,淹没了南宁老城巷道里的路。周家志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这是民生广场建成之前,他拍下的照片。

▲2001年邕江大水。周家志摄

民生广场位于邕江北岸,介于邕江大桥与北大桥之间,分为高架平台和滩涂公园两部分,是城市防洪体系和堤路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周家志回忆,1994年的那一场邕江洪水,由于内涝,在石巷口、西关路、江滨路等地势低洼的路段,行人趟水而过,水深处小船穿梭。

“2001年邕江大水过后不久,南宁开始规划建设邕江两岸的堤路园工程。”周家志介绍,为解除洪水之危,民生广场这个集防洪、交通、旅游、商业为一体的防洪大堤,便开始规划建设了。

▲1994年7月,南宁邕江大水。周家志摄

周家志向记者展示了自己记录的民生广场建设过程,照片中,高架台平面的设计在当时还显得十分新奇。“洪水过后,2003年,民生广场建成了,如今,它已经成为了南宁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在周家志这样的“老南宁”看来,拥有了民生广场后,那一带再也没有遇到过2001年那样的洪涝,而这个广场,承载了附近居民对全新生活的向往,一直走到了今天。

▲2003年10月民生广场建成开放。周家志摄

解放路:承载“老南宁”的童年回忆

画了这么多南宁的大街小巷,给“辣椒”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解放路。这一条南北走向长约500米的老街,是很多南宁人的记忆。解放路上繁华的商铺,斑驳的骑楼,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古老邕城的商业史,以及那南宁独有的会馆文化。

据《南宁市百科全书》记载,解放路的前身是5条街,东段叫下沙(纱)街和上沙(街),因摆卖布纱得名;中段因有一座似城楼的巩阁横跨界面,叫巩阁街;西段为鸡行头街和镇北街。

说到解放路,似乎每个人都绕不开南宁的一个历史地标——新会书院,这也是南宁市现存的唯一一座清代会馆,是南宁市保存完整的古建筑之一。上世纪60年代,新会书院还曾是南宁市解放路小学的一部分。

▲“辣椒”笔下的南宁解放路。受访者供图

“那时,新会书院就是小学的大门,进入大门便是前殿,我们学生常在此处玩耍。”回忆起几十年前在此上学的时光,解放路的“老街坊”余先生满是感慨,虽然已经搬走多年,但是还会经常回来走走看看。如今的新会书院,模样和以前差别不算太大,古老厚重的青石门楣匾额高悬,只是朱红色的柱子和大门已被刷成了黑色;书院门楼脊顶上,栩栩如生的琉璃花鸟和人物雕塑蒙上了岁月的痕迹。 

随着城市的发展,解放路的改造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在不断为这座城市做着速写记录的“辣椒”看来,他画笔下的这些老建筑,在现实中不可能一成不变,不断前进的历史终究是要让它们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此时,南宁人正不断地按照时代的要求,在保证内里不变的情况下,让解放路换上新颜,融入人们的新生活中去。“我用画笔记录下它们曾经的模样,也是希望通过另一种方式,让这些老街在我们的记忆中延续。”

▲“辣椒”笔下的南宁解放路。受访者供图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