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一座城市变迁的历史,也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一切总是在悄悄地变化着,旧的街巷、旧的建筑、旧的风景在不知不觉中换了模样。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走街串巷,用自己的方式捕捉着南宁的建设步伐,用动人的文字、鲜活的影像、优美的画作,为这座城市的美丽蜕变留下痕迹。
将老南宁的故事说给“孩子们”听
“陈说往事”,是南宁人陈建昭的网名。已过古稀之年的他,花了11年时间,用“陈说往事“这个ID在网络平台上书写了150多篇有关“南宁记忆“的文章,勾起不少老南宁人的回忆与共鸣。
接受采访这天,站在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面前的陈建昭精神矍铄,侃侃而谈。在他的口中,人们常见的城市风貌,背后都蕴藏着这样那样的传说;大街小巷的砖瓦角落,都存放着这样那样的故事。“我始终觉得,只有了解了南宁的历史文化,才能热爱这座城市。”讲述中,陈建昭道出了自己提笔写文记录“南宁记忆”的初衷。
▲陈建昭在和“粉丝”交流。受访者供图
“南宁商会旧址,是全市最大的明清古院落。”
“南国街,因电灯局的诞生名声鹊起。”
“灯光球场,充满了南宁人的美好记忆。”
……
这些年来,陈建昭通过去图书馆翻查史料,到街头走访老市民,一片片捡拾南宁历史的碎片,拼凑起对这座城市的记忆,进而挖掘探索它身后的人文根基。
最初,陈建昭将写好的文章发布在网络上,只是为了让自己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能够方便阅读。谁知,文章竟吸引了不少老南宁人前来浏览。读者开始在网络上和陈建昭热烈地讨论,渐渐又发展到线下交流,老人也因此收获到了不少珍贵的资料。
▲陈建昭在和“粉丝”交流。受访者供图
如今,老人在社交平台上已有1.3万多名粉丝。这些粉丝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陈建昭的文章提供了更具体全面的资料,对一些史料细节进行了更正和补充。“如果说我正在做的事情,是留住南宁记忆、传承南宁历史文化,那这份功劳属于我身后的所有读者,感谢他们支持我、鼓励我、陪着我,去继续进行这难能可贵的记录工作。”
将镜头对准建设中的南宁
周家志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几十年的他对南宁的大街小巷再熟悉不过。这些年来,南宁的变化日新月异,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的周家志,决定用“另一只眼睛”——相机的镜头来对准这座城市,通过一幅幅照片,记录其中的变化。
周家志家中的桌上,摆满了专门用来储存老城区照片的硬盘。从胶片相机拍到数码相机,摄影工具在更新迭代,不变的是周家志那份坚持记录南宁城市变化的心意。
▲2008年东盟商务区建设中旧景。周家志摄
▲2020年东盟商务区新貌。周家志摄
“90年代初,我开始用镜头记录建设中的南宁,在拍摄的过程中慢慢感受老城的变迁。”周家志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又一张照片。
“这是南宁市第一座环形立交桥。”
“这是东盟商务区还未建设前的样子。”
“25年前,西关路朝阳溪的老铁桥周围都还是荒草地。”
……
在周家志的摄影镜头里,狭窄的小巷、低矮的楼房、灰蒙蒙的街道……这些远去的景象、发黄的岁月,与如今流光溢彩、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形成鲜明对比。
▲1994年南宁西关路朝阳溪老铁桥旧景。周家志摄
▲2022年西关路朝阳溪新貌。周家志摄
周家志认为,摄影师通过相机镜头去观察这座城市,比其他人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变化。“随着老城的改造和建设,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记录手段,可以把这些都反映到照片上,作为资料保留下来。”周家志说,他记录这一切,为的是让后人从老照片中重温历史,感受南宁的沧桑巨变、辉煌成就。
如今,已经过上退休生活的他,正在慢慢地整理着30多年来他拍下的南宁不同时期的对比照片,“希望哪天有机会了,我可以把这些照片展出,让更多人看到南宁以前的样子。”
边走边画,用画笔记录城市的故事
临胜街、石巷口、金狮巷……说起老南宁,你会想起的是什么地方?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属于南宁人的共同记忆竟开始渐行渐远。
旧城改造之后,那些曾经专属于老南宁的市井气息,渐渐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让人们再难找寻记忆中的那个“老南宁”。如何在旧城改造中,留住乡愁?90后南宁小伙“辣椒”,正在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一笔一划地勾勒出老南宁的记忆。
▲“辣椒”笔下的南宁边阳街。受访者供图
“辣椒”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出于对城市建筑的热爱,大学毕业后的他,利用每个周末的闲暇时间,拿着画笔穿梭南宁的大街小巷,为这座城市进行“速写”。在“辣椒”的笔下,老南宁呈现出了一种别样的风情。同样都是记录的一种方式,照片偏重写实,画作却多了几分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画家在构图、色彩使用上的不拘一格,能让同一栋老屋呈现出和照片截然不同的情怀。
▲“辣椒”正在画画。受访者供图
8年时间,上千幅画作,“辣椒”发现,“老南宁”最吸引他的点不仅仅是那些即将消失的建筑,而是南宁人在这些场景当中所散发出来的人情味和生活气。如今,“辣椒”的作品里除了建筑,南宁人生活的小日常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背着画具走街串巷,去记录身边那些平凡的小美好。”这些年,辣椒将这些有关“老南宁风貌”的画作上传到个人社交平台上,得到了无数人的点赞,收获了众多粉丝。甚至还有不少志同道合的绘画爱好者加入,大家结成了以城市速写为主题的组织,一起用画笔去记录南宁。“辣椒”表示,他的这个爱好不会停止,未来他还将继续坚持记录南宁的每一个温情角落,记录南宁人的每一瞬暖心生活。
▲“辣椒”的水彩画作品。受访者供图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