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35岁被默认为是职场人的分水岭,也让不少人有这样的疑惑:35岁+要成为职场弃儿了吗?35岁+的职场人还能做什么?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邀请职场过来人、资深人力资源领域从业者一起探讨,应该如何正确看待35岁职场焦虑。
重新定位自己,他们从容不迫地走进35岁
IT从业人员梁先(化名)毕业后换过四五份工作,在小公司里跳来跳去。2017年,当他再次决定换工作时,恰好处于35岁这个职场中的敏感年龄。他说:“IT行业跳槽率偏高,也没有铁饭碗,如果一直是普通的IT民工,没有附加值,就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辞职后,他虽然经历了“家里蹲”的3年蛰伏期,但也没有放弃找工作。“这3年很难熬,焦虑和压力如影随形。”梁先说,从焦虑到随遇而安的转变,源于更多自我接纳、调节、学习和微行动。
“我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就是往技术管理方向发展。”梁先说,在等待机会来临的空闲时间里,他加入了全国各地的业务交流群,学习技术管理课、坚持看专业书,并考取了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证书。同时,他也不忘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充沛的精神状态。在数不清的面试后,他于2020年顺利进入南宁一家上市公司任职,完成职业逆袭。
桂平人小洋(化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在北京一家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担任运营经理,收入处于上升期。不过,成为二孩妈妈后,体力精力无法适应超长的工作时间。在各种纠结和忐忑中,她决定离职,换一种生活方式,后来接触了保险经纪人的职业。
年近40、从运营经理转行“卖保险”,面对周围很多人的不理解,小洋却有自己的见解。她说,人生学无止境,新职业满足了自己既不想因为事业忽略家庭,也不想因为家庭放弃事业,更不想因被动地平衡家庭和事业而放弃个人成长的需要,“年龄不应该是桎梏,多积累,职场人可以有更多元的选择。”
▲35岁对于很多职场人士来说,是一个关键节点。南国早报见习记者 游拥军摄
不断调整和学习,“35岁+”拼的是经验
“不要说35岁,50岁也可以是职业生涯的巅峰,而不是尽头。”国家高级员工援助师、广西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研究会理事覃最地说,他认识的一名已达知天命之年、有20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力资源同行,工作经历横跨国企、中小型私有企业,再到中外合资企业,最后成为上市公司的HRD(人力资源总监),职务从普通人力行政专员,一路晋升为人力行政主管、经理、总监,“可谓是完美地实现了人资岗位的职业规划”。但是,这位同行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至今除了往人资专家及顾问的职业方向发展外,还主动学习企业运营管理,使自己具备了职业经理人(CEO或总经理)的经验和能力,为下一个转身做积累。
“打工人的中年危机并非无解。”国家高级员工援助师、广西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研究会特聘讲师李晓丹说,对35岁+的职场人来说,还是有很大的晋升空间的。此时参与竞争的优势已经不是年龄,而是经验+年龄,“需要自己在职场中不断调整、学习”。
覃最地认为,职场人在35岁后的发展有几种途径。首先,可以在原来岗位上重新认识自己的现状,找到自己最容易发力和出成绩的点,纵向可往管理层发展,横向发展可以做没有管理特长的技术型人才,发挥自己的优势。以HR员工为例,如果走不到HR总监,可以做猎头、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或自己创业等等,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长。
其次,如果不行就及时调整岗位,让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得到更好发挥,努力转为后台的支撑岗位。最后,还可以在现有的领域里,把行业里或企业里的某一个领域、板块细分出来,精耕细作,成为关联行业或企业的合作伙伴。
35岁焦虑下,应完善员工关怀援助机制
“不管处于什么年龄,职场人都要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地自我调整和提升,因为社会发展迅速,有的行业可能今年是风口行业,明年就变成了夕阳行业。”李晓丹说,前几年海外代购很热,现在受疫情的影响,这口饭就不香了。
李晓丹认为,进入35岁+的职场人,应该对自身实际情况有清晰认识,定下一个目标,并了解自己目前的能力和未来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行动起来,补上差距,“如果自己不去应时改变,只会抱怨单位不发掘自己这样的‘人才’,最后只会被淘汰。”此外,在危机到来之前,可以主动做好横向规划,提升自己在其他方面或领域的技能,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35岁到来后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
覃最地建议,碰上年龄带来的职业焦虑,首先要正确面对,冷静处理,分析产生焦虑的原因或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忙;其次,学会包容和平衡,多一些自信和自我肯定,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平衡付出和收入的关系,做好时间和收入的分配。
在择业方面,覃最地建议不要局限自己,要打破传统的择业观念。比如,仍有不少人在潜意识里认为,到传统行业或者到大企业、机关单位上班,才是就业,“其实不然,目前国家鼓励多种形式的灵活创业、就业模式,通过灵活就业,也可以解决生活和工作两不误的问题。”
“到了35岁+,还要有利他的心态。”覃最地说,帮助新同事成长,也是老员工的价值体现,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另外,企业也应该建立完善的员工关怀和援助机制,打通员工的晋升通道。随着社会竞争激烈,在压力之下,员工的情绪和心理问题日益提出,为此不少大企业引入员工援助、员工危机的干预和处理机制。企业也要做好人文关怀,让老员工在工作中有幸福感和成就感,企业才有发展的基础。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