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对于很多职场人士来说,是一个关键节点。“35岁分水岭”的焦虑不仅来源于求职门槛,更有“上不去下不来”的发展困境,还有“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存压力。
35岁焦虑来源主要是经济和家庭
4月27日,南国早报微信公众号发起的一个问卷调查中,“经济”以1200多票排在35岁焦虑主要来源的第一位。其次是“家庭”“缺乏个人升职和加薪机会”,“身体”和“工作多年感到倦怠”也有不少网友选择。
网友“哥有哥的风范”表示,“35岁这个坎真比本命年都难,基本都成家立业了,小孩不大不小。经济压力又是最大的,想换个工资高点工作都没办法。”
今年35岁的赵女士从事金融行业,是一个二孩宝妈。“经济和家庭确实是现在的主要焦虑来源,工作上要做出成绩,还要兼顾好家庭,对于女性来说要付出更多精力。”
今年30岁的周先生从事服务行业,他认为“35岁分水岭”似乎是一种职场“潜规则”,“好像只有在35岁前取得耀眼成绩,才有资格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立足”。
广西人才服务中心特聘就业创业导师农宗灵表示,对于35岁的人来说,家庭和社会负担较重,如果职业发展比较稳定是可以对抗焦虑的。反之,没有丰厚的职业和经济沉淀,再加上职场上的竞争,会让人更焦虑。
▲市民带着孩子在南宁一楼盘看房,经济是中高年龄求职者的主要负担。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知识技术迭代快的行业更容易焦虑
智联招聘发布的《中高龄求职者就业问题研究报告》显示,知识密集型的教育培训业、专业服务咨询业和医药与生物工程业招聘需求较为旺盛,但35岁以上求职者拥有相关技能和经验的占比较低,专业技能和企业岗位无法匹配,也会造成35岁以上求职者的就业压力增大。
求职者所具有的知识更新能力,是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考虑的重要条件之一。其中,在互联网、金融、电子通信等行业尤为明显。记者了解到,某区直用人单位招聘技术工作人员,既想招到有经验积累的人才,又担心年纪过大跟不上时代变化,做不出受欢迎的产品。
“在一些知识技术迭代很快的数字化、智能化行业,对从业者的自主知识更新能力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说,人到了一定的年纪,由于体能和精力下降,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和水平也会随之变化,如果思维和想法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就容易被年轻职场人或人工智能所取代。
报告还显示,子女教育支出、日常生活基本支出及房贷,也是35岁以上求职者的三大主要负担。
“30来岁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房贷、教育、生活支出等各种费用堆在一起,能不焦虑吗?”从事IT行业的梁先生今年35岁,家有一个6岁的女儿和一个2岁多的儿子。在公司里,他是一个小部门负责人。他认为,这个年纪的工作状态、个人精力、创意想法都比不过年轻人,会让人倍感焦虑。
焦虑既有外部影响也有自身要求
姚华认为,35岁焦虑是目前职场发展的规律,“35岁的员工一般都已工作10年左右,许多人都会在这个阶段有所突破或是转型。有些人没能晋升或转型成功,又有来自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就会容易感到焦虑。”正是对自己的职场发展、前途和梦想有追求,所以才会焦虑。这种焦虑如果处理得好,也是前进的动力。
农宗灵认为,近10年来的知识、技术、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35岁的职业沉淀不一定是优势,有时还成为桎梏。而35岁员工预期的经济收入很难降低,用人单位出于成本考虑,会优先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年轻人,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就会成为焦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打破“35岁门槛”成为一个热议话题。为什么会有“35岁门槛”出现?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戴红兵认为,求职就业既然存在着年龄的下限,自然就会有年龄的上限,因为这是跟退休制度和就业的起始年龄相适应的。
戴红兵表示,现行的制度设计是由于当初考虑到很多人18岁参加工作,所以就有35岁以下限制。如今很多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就业的起始年限也发生了变化,还有延迟退休等新政策,工作年限自然就会延长。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35岁的限制可以适当地放宽一些。“35岁门槛”应该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社会发展水平及延长退休的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才能更好地解决职场人士面临的年龄焦虑。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