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县地处大石山区,地势复杂,海拔落差大,加上连日降雨,给区域核酸检测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德保县各个村屯的年轻人,迅速组织起志愿者队伍,他们是外地医务人员的“翻译官”,是抗疫厨房的好帮手,也是核酸采集的先锋力量。
深山瑶村:村民争当志愿者
德保县东凌镇甘必村、定坡村,地处大石山区,距县城3个小时车程。这里还是德保县主要的瑶族聚居村,瑶族村民约占70%。
2月5日,德保县通报了第一例阳性病例,甘必村村支书李元恩一大早从县城赶回村里,下车就看见有几十名年轻人在等他,称要做志愿者。李元恩哽咽了:“别看甘必村偏远,这里的瑶胞也是好样的!”
▲甘必村的大学生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现在,在甘必村疫情防控志愿者群里,共有64名志愿者,甘必村高二瑶族女学生谭美初是其中之一。2月13日,阴雨连绵,甘必村牙膏屯的车没油了,东凌镇没有加油站,最近的加油站需开车一个半小时,几十名村民无法到村部的集中采样点,谭美初主动请缨,和医务人员一起到牙膏屯上门采样。“盘山路泥泞湿滑,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只想着能出一份力。”当天,奔赴牙膏屯的采样组,用了3个小时便完成任务,回到村部。在甘必村的抗疫厨房里,热腾腾的扣肉、土鸡、土鸭等一应俱全,是乡亲们备给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的心意。
▲志愿者谭美初(左二)陪同医务人员到甘必村牙膏屯采样。受访者供图
定坡村与甘必村相邻,居住更为分散,各屯海拔落差最高达到400米,道路坡度大、急转多。村里47名年轻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去到常年云雾缭绕的卫东上屯、卫东下屯,为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上门采样,服务在全村4个采样点和抗疫厨房。
高海拔村:连夜采样至天亮
德保县东凌镇平交村位于黄连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内,平均海拔大约800米,地势绵延起伏,是德保县海拔最高的村之一。本轮疫情发生期间,全村有在住人口2068人,村民志愿者30余人。
“我们村志愿者多哦!”平交村村支书冯善雷很骄傲,他至今还在不断地接到报名电话,志愿者们都是村里的学生、退伍军人,活跃在平交村设立的两个采样点,有维持秩序的,有在抗疫厨房帮厨的,分工明确,人手充足。
▲平交村的陇共屯唯一一条车道发生了塌方,采样组驱车前往距陇共屯最近的村道,接应步行出山的村民。受访者供图
冯善雷的女儿冯琪琪,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一学生、志愿者。2月6日晚9时,医务人员因不熟悉环境,几经辗转,终于抵达平交村开始采样。凌晨,平交村下起了大雨,气温骤降,冯琪琪依然和父亲并肩作战,他们召集村民、冒雨发放物资、维持秩序……直至天亮。
值得一提的是,平交村的陇共屯有8户人家,唯一一条车道发生了塌方,采样组便驱车前往距陇共屯最近的村道,接应步行出山的村民,做到不漏检一人。记者还了解到,黄连山自然保护区海拔最高约为1600米,占地面积较大,在保护区各个瞭望塔值守的护林员按照就近原则,到附近村屯的采样点进行核酸检测,至今已完成8次。
边境村: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德保县燕峒乡下钦村,与靖西市接壤,是德保县五个边境村之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需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核酸采样。
2月5日,德保实行交通管制,在下钦村多信屯过年的百色市人民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赵恒帅知道后立即行动起来,他向科室主任说明了情况,并把第一批防疫物资,从县城运送到村部。
赵恒帅所在的多信屯,距村部5公里,是全村最偏远的屯,车要爬一个长长的坡,医务人员来往不便。他统计了一下,本屯除了他之外,还有2人学过医。“何不我们自己来?”于是,他带领屯里10名志愿者,承担起本屯200余人的核酸采样、运送工作。多信屯志愿者赵敬宾是崇左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她右锁骨有伤,便坚持用左手取样。完成既定任务后,还到村部的采样点支援。
▲赵恒帅(中)和同伴们在采样。受访者供图
2月11日,下钦村受到连日降雨影响,停电、手机信号差。为了保证采样按时完成,大家先手写登记200余个采样信息,下午恢复供电后,再将信息手工录入系统中。
“有乡亲说,看到志愿者,心里就踏实。我们则想说,能为家乡出份力,在所不辞。”赵恒帅说。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